日本新天皇德仁與日本的馬車

2019/09/0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在日本,從日本東京車站一直到皇居,有時可以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那就是來到日本的外國新任特命全權大使和特命全權公使乘坐著古雅、華麗的馬車前往皇居遞交國書,日本叫做「委任狀捧呈式」,現在的路線是從東京站出發,一路直行至和田倉門交叉路口,經過皇居外苑到達皇宮正門,再到宮殿南停車場。國書由天皇接受,遞交國書的各國大使或公使可以選擇做轎車去皇居,也可以選擇坐馬車前往,據説大多數人選擇乘馬車前往。

 

       日本的「馬車

 

       這種馬車是日本皇室舉行重要典禮時使用的裝潢華麗的馬車,叫做「儀裝馬車」,現在的「儀裝馬車」幾乎都是明治末期和昭和初期製造。馬車的種類分為1、234號,製作十分精美,其中數1號馬車最為豪華麗,那是一輛四輪馬車,支撐車廂的是用金屬鋼條彎曲而成的美麗的黑色船底型支架,車輪前小後大車廂為略帶茶色的深紅色,車廂頂上有一隻美麗的金色鳳凰展翅欲飛。車身上緣全部雕刻金色菊葉中央有金色菊花花紋,車廂兩側中央鑲有代表皇室的金色菊花徽章,兩側的車身底部蜿蜒著金色菊葉和蔓草圖案花紋。整個馬車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類馬車參與重要儀式時由8匹馬組成,兩名馭者騎兩頭大馬在前面開路,馬車由6匹馬牽引,其中三名駕馭者騎三匹馬駕馭馬車,可乘坐4人。

 

2009年為紀念明仁天皇(現在的上皇)即位20年而面向公眾展出的儀裝馬車。明仁天皇夫婦1959年結婚時乘坐過該馬車

 

       昭和天皇在1928年行即位之禮之時使用的就是這類馬車。

 

       2號和3號馬車車型和一號大體相似,但是沒有上緣和鳳凰,可乘4人。2號在參加重要儀式時由6匹馬組成,兩匹馬開路,四匹駕車。3號馬車由兩匹馬駕車。

 

駐日貝南人民共和國大使乘馬車前往皇居(資料圖,2017年)

 

       外國大使們乘坐的4號儀裝馬車是大正2年(1913年)製造,和23號相似,車廂為略帶茶色的深紅色,車身上有金色日本皇室菊紋,由兩頭馬牽引,可乘4人。

 

       駐外使節的隊伍由隨行人員所乘馬車和負者警衛的皇宮警察馬隊及警視廳的騎警隊組成。

 


 

       新天皇德仁在1980年的成人式和1991年的立太子儀式時曾乘坐過3號馬車。

 

       現在日本皇室共有21輛儀裝馬車。

 

       看到在一陣清脆的馬蹄聲中走穿過現代化繁華街道的馬隊看著坐在馬車上穿著異國情調服裝,手持長鞭的馬車的駕馭者,似乎使人感到一種悠遠的鄉愁其實日本的馬車文化的歷史相當的短。

 

       天皇牛津大學的老師給天皇留下的課題

 

       德仁天皇在皇太子時代,曾於1983年到1985年,在牛津大學默爾頓學院留學,從師於世界經濟史學家皮特·馬薩阿伊斯(Peter Mathias)教授。在1969年至1987年之間,馬薩阿伊斯曾擔任牛津大學齊契利(Chichele)經濟史講座教授,德仁天皇在他的指導下主要研究泰晤士河的水運史等。德仁天皇曾在自己的著作《從水運史到世界的水》中寫道:「老師先指示我總結一下日本交通史的概要,寫作的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最後我寫了一篇隨筆,概述了從日本古代到江戶時代的交通史。老師説可以在隨筆中在加上一點自己的意見,再考慮一下為什麼日本的馬車過去不發達?當時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師,這以後在英國的滯留期間也沒有時間鑽研這個問題,但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德仁親王《從水運史到世界的水》,NHK出版,20094月,79-81頁)

 

       的確,日本的馬車,一直到明治以後才開始普及,明治2年(1869年),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開通了橫濱到東京的客運馬車,明治15年(1882年)還開通了鐵道馬車,這以後馬車才逐漸普及。日本皇室使用馬車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3年(1870年),是美國式的一匹馬牽引的馬車,明治4年(1871年)5月,日本通過法國駐日本公使購入了馬車,加以改造,製成了和洋折衷的四輪馬車,可乘4人。

 

20世紀初日本的鐵道馬車

             

       而馬車在一些其他文明系統中很早就産生了。在底格里斯河 (東部)和幼發拉底河 (西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明的遺址,考古研究曾發掘出約西元前2800年到2700年的包括馬科動物拉車的粘土模型,目前大英博物館藏有在古代蘇美爾人的城市烏爾,發掘出的約西元前2700年前的王者墳墓裏的箱子上的鑲嵌畫,上面有馬車車隊清楚地鑲嵌著由兩匹馬牽引的四輪馬車及牽馬人、乘馬車的人和駕馭者等形象。中國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表明,中國在商代(約前1600年—前1046年)晚期已使用雙輪馬車,河南安陽郭家莊車馬坑裏發現的殉葬的馬車,有車廂、車輪與馬的遺骨,是考古中發現的最早的實物標本可以在這些實物的基礎上準確還原當時馬車的原型。

 

      這説明中國早在殷商時代以前就開始使用被馴服的馬。

 


 

       日本早在古墳時代中期中葉(約5世紀中葉)就有帶有馬鞍、馬鐙等裝飾的陶製殖輪(土偶),而據北海道日高振興局的網頁刊登的文章《日本的馬的歷史》,「據説馬傳到我國,最早也要在彌生時代末期,在4世紀末和5世紀初,乘馬的習慣也傳到了我國。」

 

       該文還認為:「到了近世(約為17世紀到江戶時代結束-中文筆者注),商品流通旺盛,作為流通手段的馬的重要性也提高,可是,在我國,馬車不很發達,專以馱載為運輸的中心。」

 

       那麼,德仁天皇是怎樣回答皮特·馬薩阿伊斯的問題的呢?據曾與德仁天皇在同一幼兒園、同一小組的德仁天皇的友人、社會學家小山泰生指出:「為什麼牛車如此發達的日本沒有馬車呢?皇太子殿下自身在國內的講演中曾説明:是因為日本的水運發達」(小山泰生《新天皇和日本人朋友看到的本色、互相討論的日本論》,海龍社,2018年版,171頁)。筆者目前還沒有找到德仁天皇對這個問題的直接回答,但是他確實在一些文章提到了日本水運的發達,如《從水運史到世界的水》一書第二章《聯結京都與地方的水道--以古代、中世的琵琶湖、淀川為中心》一文中指出:「在京都的西面,經過相鄰的大阪府,有廣闊的瀨戶內海。瀨戶內海周圍圍繞著本州、四國、九州這些構成日本列島的各個島嶼,波濤也比較平穩,製鹽地、森林地帶、農産地都在這些島嶼之中,古來作為物資流通的大動脈發揮著作用。現在的京都市,流淌著注入大阪灣的淀川的支流桂川、鴨川、宇治川,可以説,京都和瀨戶內海,通過河川聯結在一起,同時在京都的東部,也就是滋賀縣的中央部,有琵琶湖。琵琶湖南北約60公里,從琵琶湖的北端,到日本海,直線距離約20公里,琵琶湖的東部,從古代開始,就有通往東日本主要的街道。」(德仁親王《從水運史到世界的水》,37頁)。

 

           

 張石 的其他文章

             

   日本應避免與南韓陷入「戰術的互損關係」

 

 一些謙讓的日本人為何電車搶座

 「當仁不讓」?

        

 中老年擺脫孤立 日本人可借鑒中國人活法?

                      

 為什麼日本人非常忌諱「落井下石」? 

            

 父親:從偽滿大學生到一名醫生的生涯

                  

 日本人的細膩情懷美得令你感動

                    

 川普欺負安倍的邏輯

                     

 日本:首相參加的總裁選沒有安檢 

                                       

  更多 >>>>

       這篇文章也指出:「據説是在琵琶湖中行船,到了大津、坂本(現在的大津市內),再用馬和車運到京都,而當時的車,是用人和牛牽引的(日本引入馬車,是過了十九世紀中期,首都遷到東京以後的事)。」(同上,41頁)

 

       日本的馬車與中國的馬車

 

       關於日本為什麼在明治以前沒有普及馬車?日本有種種的解釋,有上面所説的水運發達之説,也有説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不適合使用馬車,有的説是有人為不允許使用馬車等因素。

 

       日本古來的道路寬度是不統一的,而據織田信長舊臣太田牛一所著《信長公記》)記載,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從天正三年(1575年)正月到2月開始實施完善自己領地道路的計劃,在河川和海口架設船橋(在並列的船上搭上木板而成的暫用橋-中文筆者注),鋪平險路,除去亂石,建成大道。並規定了道路的寬度為三間半,道路兩旁還栽了樹。

 

       當時的長度單位由統治者來確定,織田信長將一間定為65寸,而日本尺的長度那時也沒有統一,因此織田信長時代的三間半究竟有多寬,很難説得十分準確,大約有5米半左右吧。

 

       到了江戶時代,江戶時代的儒學家中井竹山寬政一年(1789年)曾上書以推行「寬政改革」著稱,18世紀後期在江戶幕府主政、統領全國政事的老中松平定信,提出了使用馬車的建議,並一一列舉了使用馬車的種種便利,但是據説松平定信考慮到馬車雖然增大了運輸量,但也會帶來很多副作用,如造成抬轎子的人、搞水運的人失業、發生交通事故等等,因此沒有給予採納。

 

       而筆者比較關心的是為什麼中國早在商代以前就有了馬車,而日本卻一直到明治時代才有了馬車?除了一些人為的因素外和德仁天皇所説的水運發達以外,自然地理與道路的情況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説文》訓詁「車」字時説:「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魏晉之際史學家進周所撰《古史考》曰:「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加馬。」還有其他的史料也言及奚仲造車,一般認為生活在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創造了用馬牽引的木製馬車。

 

       日本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的人們,有很多人在提起這個問題時都會指出日本山地多,降雨量大等因素不利於馬車的發展。中國的情況確實和上述的日本的自然地理的情況不同,雖然山地、高原和丘陵佔陸地面積較多,但是幅員遼闊,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其中華北平原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雖然史上認為殷商王朝的疆域十分遼闊西達陜西東北直至現在的遼寧但是其核心地區是位於華北平原的河南省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日本的年平均降雨量為1718mm,是世界平均降雨量的兩倍(880mm),而河南省的平均降雨量僅有670mm,殷商曾以現在的安陽市為國都,馬車最早的實物標本也是在安陽發現的。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介紹,安陽「地形複雜多樣,平原、山地、丘陵、泊洼分別佔總面積的53.8%、29.7%10.8%5.7%」。由於這種平原為主的地勢和較乾燥的氣候,車輪文化濫觴很早,雖然古代中國也很少有鋪裝完備的道路,但是早就了「車軌」的概念。所謂「軌」,是車輪反覆碾壓形成的溝,有一定的硬度,就是降雨時,也會由於天長日久形成的硬度,使車輪通行。

 

       這一點我自己也有體會。小的時候我和父親一起被下放到東北農村,那個地方道路平坦,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11mm,因為是農村,道路是土道,沒有鋪裝,下雨後很難走,但是雨後幾輛馬車通過以後,就會出現兩道硬實的車轍,可以沿著那個車轍步行或騎車上學。

 

       在秦始皇統一後,實行了「車同軌」,就是因為秦統一中原之前,列國沒有一定的馬車尺寸。車道寬窄不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使車輛在全國都能通行,規定車輛兩輪的距離一律定為六尺。

 

       而日本國土約73%屬山地,山間部有小規模的盆地,沿海地區有小規模的平原,道路寬度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沒有統一,馬拉車上山比起馱著貨物上山要沉重得多,因此在現代化的道路鋪裝完備之前難以發展馬車文化,也沒聽説過日本在近代以前有中國那樣的「車軌」一説。

 

       但是日本皇室一直保存和精煉著歷史並不悠久的古雅的馬車文化,在許許多多重要的儀式中都要使用「儀裝馬車」,這在體現日本人善於保留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也體現了其積極引進並延續外來事物的文化特質。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