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若接受韓方提案或許能解決勞工問題

2019/09/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日本跨黨派日韓議員聯盟幹事長、前官房長官河村建夫8月31日率團訪韓,歸國後,9月3日向首相安倍晉三彙報了訪韓情況,安倍晉三聽其彙報後表示:「解決勞工問題是最優先的。」「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約定,希望韓方必須堅守,這一句話就是全部。」

           

              

  日本方面認為,1965年日韓簽訂了《關於日本國與大韓民國之間基本關係的條約》,同時作為其附屬文件,簽署了《有關財産及請求權問題的解決及經濟合作的日本國和大韓民國的協定》等,簡稱《日韓請求權協定》,根據這些協定,日本向南韓3億美元的無償援助;2億美元有償援助,由此兩國及國民間的賠償要求權完全的,而且最終地得到了解決。日本外務省還在7月29日,公佈了58年前,也就是1961年5月10日韓有關《日韓請求權協議》交涉的會談記錄,試圖以這一記錄中證明,即使強徵勞工給被害者帶來的精神與肉體的苦痛等,也已通過《日韓請求權協議》得到「完全且最終的解決」。

       

  南韓政府也認為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中支付的款項,包括對原徵用工的未付工資的託管金,據南韓《聯合新聞》日語版2009年8月14日在網上發表題為《政府表明立場:徵用被害者討還未付工資困難》一文,文中指出:根據首爾行政法院14日的説明:在被徵用勞工被害者將政府慰勞金政策作為問題的訴訟中,外交通商部通過書面文件進行了回答,文件指出:「被日本動員的被害者的未付工資的託管金,通過請求權協定,應該認為已包括在從日本無償接受的3億美元之中,因此向日本政府行使請求權是很難的。」該文還指出:「政府表達如此的見解,是1965年《有關財産及請求權問題的解決及經濟合作的日本國和大韓民國的協定》簽訂以來的首次。」

         

  但是從南韓最高法院2018年11月30日《新日鐵住金徵用工事件再上告審判決》來看,該判決認為:這次判決不是針對未付工資和補償金的判決,而是「與日本非法的殖民地統治和侵略戰爭直接聯繫,以日本企業的反人道的非法行為為前提的強制動員受害者對日本企業的安慰金的請求權」,該請求權沒有包括在《日韓請求權協定》之中。

              

日本製鐵訴訟的原告辯護團在首爾最高法院前接受採訪(6月26日,kyodo)

                            

  南韓政府現在的公開見解是「尊重司法的判決」,日本政府6月19日要求韓方根據《韓日請求權協定》第3條,成立第三國仲裁委員會,解決此問題。南韓沒有接受,而南韓外交部6月19日則發消息稱,對於向原強徵勞工訴訟中勝訴的原告等支付損害賠償金的問題,如果日方接受日韓兩國企業共同出資的方式,則希望舉行雙邊磋商,但遭日方拒絕。

 


           

  其實從較客觀的立場來看,即使成立的第三國仲裁委員會,仲裁結果能否改變司法的判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仲裁委員會是由「各締約國政府任命的各一名的仲裁委員」及「兩名仲裁委員同意的「第三仲裁委員」或兩名仲裁委員同意的「第三國政府指定的仲裁委員」三人構成的,筆者不是法律專家,對此不敢深論,但是覺得其仲裁結果的有效範圍可能限於政府的行政效力之內,無法干涉到司法判決,因為南韓最高法院在2018年11月30日《新日鐵住金徵用工事件再上告審判決》中指出:「請求權協定,1965年8月14日在大韓民國國會通過,1965年12月18日作為條約第172號公佈,與國內法有同等效力。因此,決定請求權協定的意義、內容和適用範圍的,只能是對法令具有最終解釋許可權的最高法院也就是大法院。」

          

           

 張石 的其他文章

             

 日本新天皇德仁與日本的馬車  

 

 日本應避免與南韓陷入「戰術的互損關係」

 

 一些謙讓的日本人為何電車搶座

 「當仁不讓」?

        

 中老年擺脫孤立 日本人可借鑒中國人活法?

                      

 為什麼日本人非常忌諱「落井下石」? 

            

 父親:從偽滿大學生到一名醫生的生涯

                  

 日本人的細膩情懷美得令你感動          

                                      

  更多 >>>>

  但是如果實現了日韓兩國企業共同出資提供補償,這個問題有可能得到解決,這個提案要比日本在中國遇到的相同案例對日本有利得多。

           

  從1995年開始,二戰時遭日本方面強徵的中國勞工倖存者及遺屬發起的對日本政府及日本企業的多次訴訟,無一勝訴。日本法院駁回原告要求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日中之間的索賠權,包括個人索賠權,因《日中聯合聲明》的簽署已不存在」 。

          

  而在2014年2月26日,37名原二戰時遭日本方面強徵的中國勞工及遺屬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日本焦炭工業株式會社(日本コークス工業,原三井礦山)和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三菱マテリアル,原三菱礦業)提起訴訟,該年3月18日,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正式受理此案,成為中國國內立案的首例。

          

  而2016年6月1日,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確定了和中國受害者和解。其主要內容是: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向受害者道歉,並向每名受害者支付約170萬日元,支付對象總共3765名。

          

  而如果日韓之間實現了由南韓企業和日本企業共同出資對應南韓勞工判決問題,其結果就比在中國的案例對日方有利得多,如果日方真的和韓方沿著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向達成某種協議,韓方企業和日方企業成了「拴在一個繩上的兩隻螞蚱」,有可能只要南韓法院判決日方企業敗訴,也就等於宣佈韓方企業共同負責賠償責任,韓方也會對這個官司很傷腦筋,不只是政府,司法和民眾及企業也會重新考慮這個問題,而且這種解決辦法不涉及「行政干預司法」問題,比較具有可操作性。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