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為何日本人不像南韓人那樣「同仇敵愾」?
2019/10/0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日本政府7月4日針對出口南韓的電視和智慧手機顯示器上使用的氟聚酰亞胺(Fluorine Polyimide)、塗覆在半導體基板上的光刻膠(Resist)及用於半導體清洗等的高純度氟化氫(Eatching Gas)三種産品開始進行單獨許可和審查,還在8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決定,將南韓從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享受優惠待遇的「白名單國」中剔除,並決定為此修改政令,政令在公佈21天後正式生效,8月28日起,日本將南韓從獲得貿易優惠的「白名單」中正式移除。
![]() |
據説日本這些措施將給南韓經濟造成很大衝擊,三種半導體材料對南韓的出口也大幅度減少,而這究竟能給南韓帶來多大的損失?日本又將承受多大的損失?可能很難做出準確的估算,但是貿易是互利的,東西賣得少了,損失肯定是雙方的。
但是在日韓的進一步的貿易戰中,日本人對抗南韓的熱情卻不像南韓人那樣旺盛,從旅遊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南韓是訪日旅客的重要來源國,據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公佈的統計資料,南韓遊客從2003年到2014年在來日外國遊客中一直位居首位,2015年以後被中國遊客超過,但是也位居第二,而今年1至6月訪日南韓人為386萬2700人次,同比減少3.8%,減少15萬3670人次,為上半年數據5年來首次減少,7月減少7.6%,同比減少4萬6253人次,8月同比較少48%,減少28萬5241人次,南韓遊客的減少,也使訪問日本的外國遊客總數出現了11個月以來的首次同比負增長,同比減少2.2%。
南韓遊客的減少嚴重打擊一些在經濟上對南韓遊客有一定依賴性的日本地方城市,九州由於其地理位置離南韓較近,在旅遊經濟上對南韓有很大的依賴性。如長崎縣對馬市一直是南韓觀光客喜歡的旅遊勝地,據對馬市政府的數據,去年南韓客人達41萬,有99%的遊客來自南韓。上半年同比增長率為115%,而從7月份開始急劇減少,同比約減少50%;8月同比減少80%。
再一個就是在南韓不斷擴展的不買日本商品的運動,據南韓媒體等報道,日本産啤酒的在8月份的銷售額約10年以來首次失去銷售額第一的寶座,下降到第13位;日本新車銷售臺數8月份同比下降了57%;日本酒的進口額下降到11年以來最低水準,在南韓很有人氣的優衣庫受拒買日本商品運動的影響,有4家店舖閉店。
![]() |
首爾的便利店裏張貼著「不賣日本商品」的標誌 |
|
據南韓輿論調查機構REALMETER9月19日發表的調查結果,參加拒買日本製品的南韓人已達65.7%,創此項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
日本總研的副主任研究員成瀨道紀8月21日在日本總研的網頁上發表題為「訪日南韓人減少,外國人訪日旅行消費將減少3000億日元,以西日本為中心,對旅遊業産生惡劣影響,南韓航空業也將受到打擊」的文章,文章指出:「假定訪日南韓人半減,可以試算出:外國人訪日旅行消費將減少3000億日元。」
如果僅僅外國人訪日旅行消費就要減少3000億日元,那麼如果再加上「抵制日貨」,日本的損失就會更大。據日本財務省9月18日發表的8月份貿易統計速報,8月份日本對韓出口同比減少9.4%。
但是和很多南韓人拒絕到日本旅行相比,訪問南韓的日本人7、8月份反而增加,據南韓觀光公社發表的旅遊統計,7月份訪問南韓的日本人同比增加了19.2%; 8月同比增加了4.6%。在旅行上,日本人沒有掀起「不去南韓旅行」運動的熱情,對於去南韓遊玩、旅行,日本人依舊樂此不疲。
2018年,南韓是日本的第三大貿易對象國,日本是南韓第五大産品出口國,第三大産品進口國,但是南韓 「抵制日貨」的運動如火如荼,日本卻見不到「抵制韓貨」的運動。
就是説,雖然大多數日本人支援對南韓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制裁」,但是落實在行動上,就完全沒有南韓人那種「同仇敵愾」的精神和熱情了。
而南韓人具有非常深厚的「被侵略的歷史記憶」,這次日本對南韓的「經濟制裁」,又主要起因於對原日本強徵勞工的判決,因此非常容易刺激南韓人 「被侵略的歷史記憶」,經濟制裁和歷史問題相連接,就像火上澆油,很快就會使反日情緒在南韓廣大民眾中擴散開來,形成一種「以前欺負我們的日本人又來欺負我們了」的一種輿論導向,無論是拒絕來日本旅行還是「抵制日貨」,都會得到相當多的人的迅速反應。從貿易戰的「民眾參與熱情」的深度和廣度上來看,日本人遠遠趕不上南韓人,日本人對於南韓,沒有南韓人那樣的具有歷史淵源的「被侵略的記憶」,也就是説,沒有南韓那樣的被喚醒的「不來日本旅遊」和「抵制日貨」的歷史性動力,南韓法院判決日本企業賠償戰時朝鮮半島勞工,對日本民眾也缺少現實性的影響力度,因此日本對南韓的制裁,基本上是政府上的「單打獨鬥」,民眾參與的熱情極低。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張石 |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