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企因半導體短缺接連減産

2021/01/11


     由於半導體短缺影響,日本大型汽車企業的業績開始籠罩陰影。豐田雖然確定了2021年1~3月全球産量定為新冠疫情前水準的計劃,但不得不在美國減産部分車型。據稱本田已啟動作為盈利支柱的中國業務的減産。如果半導體的採購難長期持續,擺脫新冠疫情的業績復甦前景可能受到影響。

   

     「比上年同月增長15%,達到227萬輛左右」,這是豐田2020年12月中旬向零部件各企業提出的2021年1~3月的生産計劃。如果實現,將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1~3月達到相同水準的樂觀計劃。

   

      但在1月8日(美國時間),受半導體短缺影響,宣佈了在美國減産大型皮卡「坦途(Tundra)」的方針。為了使對收益的影響降至最小限度,似乎正在協調向銷售強勁的SUV「RAV4」等熱門車型優先供應零部件。

   

 

     美國福特汽車和歐美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CA)也宣佈一部分工廠暫時停工,影響將擴大。豐田的減産也不僅限於美國,今後有可能調整在年底向供應商提出的全球生産計劃。

   

    汽車行業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疫情而受到工廠停工等影響,但下半年需求迅速復甦。豐田、本田和日産汽車等3大日系車企2020年11月相繼上調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的業績預測。

   

     豐田預測合併凈利潤(國際會計準則)同比減少30%,降至1.42萬億日元。與此前預期(減少64%,降至7300億日元)相比上調6900億日元。不過,面對各車企的快速復甦,半導體廠商的供給跟不上,正在被迫減産。

  

    本田也在減産日本國內的小型車「飛度」之後,向一部分供應商表明了1月在中國啟動3萬輛以上減産的方針。本田2020年11月的在華産量為18萬輛,但相當於月産量的2成左右水準。有觀點認為將進一步增加,達到5萬輛規模。對本田來説,中國佔到其全球銷量3成,影響很大。

   

     日産也面臨嚴峻形勢。將自1月起,首先在日本國內以主力的小型車「Note」為對象啟動減産。按照向供應商等提出的計劃,1月當初設想月産1.5萬左右,但預計減少5000輛以上。

    

     Note佔日産日本國內銷量的約2成,如果不含輕型汽車,是最為暢銷的車型。2020年12月推出了將全部級別鎖定為混合動力車(HV)的新款車。作為日産推進的電動化象徵,受到的期待提高。

   

     半導體短缺「是可能長期化的課題」(日産高管),存在2月以後減産擴大的可能性。各汽車廠商的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再次加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