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液化天然氣供給版圖正改寫
2012/05/16
![]() |
圖為日本的天然氣運輸船 |
液化天然氣是為了用船舶遠距離運輸到其他國家而將天然氣冷卻到零下162攝氏度進行液化。印尼在全球首創生産國在自國國內輸送並消費液化天然氣。其中,天然氣供應由國際石油開發帝石,液化天然氣運輸業務由商船三井等日資企業參與。
在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擁有2億多人口的東南亞最大産油國印尼2004年從石油出口國轉變成純進口國。但隨著石油國際價格的上漲,印尼開始採取在減少發電用石油進口的同時,以適當的價格採購國內天然氣進行補足的戰略。
印尼商工會議所高管表示,該國業內還有探討從中東等地區進口天然氣的動向。
電力需求旺盛的工業國馬來西亞也將開始進口液化天然氣。位於馬來半島南部麻六甲海峽的液化天然氣再氣化裝置(FSRU)正在建造中,最快將於年內開始從海外進口液化天然氣。馬來西亞同時也在探討從正在規劃中的海上液化天然氣生産基地向國內進行供應。
和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國的動作同步,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勢力圖已經出現變化。人口少、當地産業規模小的卡達發動出口攻勢,其2006年的出口量超過此前最大出口國印尼,躍居第一。據BP統計公司的統計顯示,2010年印尼的出口量為2371萬噸,還不到卡達(5727萬噸)的一半。
此外,近年來第4大出口國澳大利亞正加緊增設液化天然氣裝置。預計2018年前後年産能將超過卡達,成為全球第一。新興出口國俄羅斯也在探討增加設備。於2014年開始生産及出口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將向日本出口接近目前日本進口量5%的液化天然氣。積極進行新型資源頁岩氣開發的美國也在摸索成為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之路。
(渡邊禎央 雅加達報道)
相關文章:頁岩氣革命後的世界石油版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