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推動日企6G技術成為國際標準
2020/12/09
圍繞最早2030年前後開始提供的新一代高速通信標準「6G」,日本政府為推動日本企業的技術成為標準,全面啟動了支援活動。在「5G」領域,日本落後於歐美、中國和南韓。如果實現標準化,自主技術的市場將擴大,而且能夠儘早推出産品,給企業帶來很大好處。日本面臨著培育肩負戰略的人才等眾多課題。
要在全球普及用於「物聯網(IoT)」等的高速通信技術,必須要實現規格的標準化。需推進技術規範的通用化,讓各企業的基地台和終端等都能相互連接。
制定標準規格的討論一般通過各國企業的智慧財産權負責人等參加的會議推進。現行的通信標準「LTE」(4G)和高速通信標準「5G」也是由被稱為「3GPP」的項目推動。
標準化活動是終極的智慧財産權戰略。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等在通信領域躍進,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標準化持積極態度。被納入規範的專利技術需要以低價格銷售,因此難以指望短期的收入增加,但是有著能夠擴大自主技術市場的優點。
日本企業在這方面行動遲緩。日本Cyber創研的統計顯示,從5G標準的必要專利的持有比例來看,南韓三星電子(11.9%)居首位,其次是美國高通和中國華為技術。日本的NTT docomo(9.5%)排在第6位。
![]() |
為了扭轉落後局面,日本政府瞄準了預計最早2030年前後實現的6G。6G的通信速度將達到5G的10倍左右。由於網路空間和現實空間的數據交換更為順暢,遠端機器人操控和經由可穿戴終端的實時體驗將變得容易。6G也被期待用於醫療和護理領域,以及有助於解決勞動力短缺等社會問題的技術基礎設施。
補貼國際會議參會費用
日本總務省6月出台「Beyond 5G推進戰略」,啟動了企業支援。在2020年內,總務省設置的中心將向企業補貼參加標準化相關國際會議的費用,還將建立擁有會議場合談判經驗的人才的儲備庫。將通過企業、政府和高校攜手討論日本在標準化方面應發力的技術領域的方向性。
日本總務省的通信標準課長近藤玲子表示,「將標準化單純視為智慧財産權相關部門的問題是錯誤的。需要重新理解為提升包括實業部門在內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活動」。
標準化活動是以年為單位的實實在在的工作。如果派員工參加國際會議,差旅費等費用會增加,而營業收入並不會立即增長。在人才戰略方面,中國企業正在積極爭取歐美的專家,而日本的主流仍是依賴自主人才,還面臨外語能力和專業性的障礙。
NEC的無線接入解決方案事業部的高級經理川口研次指出,「要讓自主的技術方案作為標準得到採用,需要談判能力突出的人才。現在各家企業正在爭奪為數不多的專家」。
對人才庫寄予期待
軟銀的電波企劃室長上村治表示,「期待國家的人才庫。希望獲得能實際在談判中取得成果的人才」。
此外,日本標準化活動整體的參與者日趨老齡化,這也是消極因素之一。日本經濟産業省和三菱綜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從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40歲以下的人員來看,中韓分別為60%和45%,而日本僅為5%。新人才的培養缺乏進展。
![]() |
從疫情流行之前3GPP會議的參會人數來看,「三星、愛立信和華為達到130~140人左右,而日本企業中,人數最多的本公司也只有約50人」,NTT docomo的智慧財産權部長小川真資表示。
軟銀向3GPP會議派出4~5名負責人。KDDI技術戰略部長黑澤葉子表示,「向海外的會議派遣了數十人。今後希望將包括參會者在內的標準化參與人數增加2~3成」。
即使不花費成本主導標準化,也能銷售産品。只要追隨其他企業達成協定的規範,獲得必要技術的授權即可。不過,NEC的川口表示,「如果採取追隨戰略,産品投放市場的時間會晚1~2年。將變為以成本展開競爭的戰略,難以憑藉附加值高的産品和服務決勝負」。
作為日本標準化活動旗手的總務省也表示,「即使僅是有助於節能的通信高效化技術等日本企業具備優勢的領域,也應自主確保智慧財産權」,抱有危機感。日本企業是否會從技術開發的前列掉隊?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
疫情和中美摩擦導致混亂
圍繞標準化的談判有時因政治方面和社會方面的混亂而遭受意想不到的打擊。剛剛啟動商用化的5G尚存在應該討論的問題,但疫情和中美摩擦正在投下陰影。
以3GPP為例,由於疫情影響,無法舉行面對面會議,改為線上會議。NEC的川口表示,「考慮到時差,線上會議每天最多能舉行3個小時。拿出成果的時間正在以數個月為單位延遲」。日本國內的標準開發機構資訊通信技術委員會的專務理事前田洋一也指出,「無法利用休息時間推進最後關頭的工作,所需時間是面對面會議的數倍」。
此外,中美摩擦也成為不安因素。為避免安全保障相關規定成為標準化的絆腳石,美國商務部6月發出通知稱,「標準化會議上的資訊交換不違反美國的出口限制」。但是部分領域或仍存在影響。
美國政府列為出口限制對象的華為等中國企業在5G技術開發方面領先,標準制定離不開中國企業。日本多摩大學規則形成戰略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西尾素己擔憂稱,「即使能在正式會議上(與中國企業)交換資訊,但非正式場合的交流是否會在事後成為問題?這方面難以斟情處理」。
日本要在標準化談判的場合發揮存在感,需要顧及微妙的政治平衡,思考扮演多個國家的利害關係協調者等定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瀨川奈都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