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與鴻海資本合作期限只剩一個月
2013/02/26
![]() |
兩家公司在2012年3月就開展資本和業務合作基本達成協定。第一大舉措便是夏普剝離大型液晶面板主力工廠堺工廠,與鴻海進行合併。7月份合併完成後,借助鴻海採購面板,夏普的盈利情況大幅改善。
另一大舉措是鴻海接受夏普的洽特定人增資。原本計劃今年3月26日之前鴻海拿出約670億日元向夏普出資9.9%。不過,夏普業績惡化導致股價一度下跌至140日元左右。由於這一價格大幅低於當初達成協定時的每股550日元,鴻海要求調整出資條件,夏普與其重新交涉。
去年底夏普社長奧田隆司給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寫信,希望其推進手續辦理。但鴻海方面沒有明確表態。
![]() |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堺工廠考察(2012年8月) |
夏普2012年10~12月期的合併營業損益為盈利26億日元(上一年同期為虧損244億日元),時隔5個季度首次實現盈利。裁員等結構改革的效果開始顯現,電視和手機等影音•通信設備業務扭虧為盈。預計下半財年(2012年10月~13年3月期)也將盈利。
不過,1~3月期的盈利復甦出現了不確定性。作為今後業務重心的中小液晶面板業務,蘋果的智慧手機「iPhone5」銷售增長緩慢,給蘋果生産液晶面板的龜山第1工廠的開工率很低。龜山第2工廠等生産的節能液晶面板「IGZO」也沒能從其他公司獲得大筆訂單。
顯示夏普財務穩定性的資本充足率12月底已低至9.6%,增強資本成為當務之急。為了以防鴻海的資金不到位,夏普開始商討公募增資等各種打算。
相關文章
夏普高層談為何接受鴻海注資
鴻海與夏普的「戀愛」有波折
夏普與鴻海資本合作談判陷入僵局
夏普與鴻海合作已生米煮成熟飯
讓日本恐怖的「後鴻海」時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