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尋找新增長點遇挫
2013/04/12
![]() |
開業不到一年就關閉的台灣「賽博數位」 |
鴻海與德國零售巨頭麥德龍在上海市合資經營的電器店「萬得城電器(Media Markt)」在3月份關閉了全部7家門市。該批發店於2010年開業,麥德龍出資75%,鴻海出資25%。據媒體報道,2012年該店虧損達到4億元。
造成這一結局的背景是電器店行業的嚴酷競爭。鴻海原本希望參照日本的電器店在台灣開設賣場,但一名日系電子公司管理人員稱「由於缺少人才和經驗而陷入苦戰」。在大陸的Media Markt也試圖通過加強店員培訓等來進行特色化經營,但最終沒能承受住激烈的價格戰。
鴻海此前以代工業務為核心實現了快速增長。這家巨型企業2012年實現合併營業額3萬9054億新台幣,同比增長13%。但由於大陸生産基地的人工費用上漲,2012年的營業利潤率只有2.8%,連續3年徘徊在3%以下的水準。2012年無論是合併營業額還是單獨營業額均創下歷史新高,但按月統計,增長率已經到了衰退線。在這種情況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決定強化流通業務,將其作為僅次於代工生産的第二大收益支柱。
尤其是電器店,通過本公司的流通網路來銷售代工生産的智慧手機和電視機,原本期待能有相互促進的效果。另外一個目的是通過流通業務來消化吸收由於大陸工廠生産線實現自動化而剩餘出來的人員。但由於缺乏經驗,流通業務經營不利。加上年初以來,所依仗的來自蘋果公司的訂單銳減,使得1~2月的合併營業額同比減少了15%。據悉,使用鴻海出資的夏普原堺工廠面板生産銷售的大尺寸電視機也沒有預想的那樣好賣。
此外,鴻海讓大陸工廠原從業人員回鄉開辦小型電器店「萬馬奔騰」等其他流通業務據説也在苦苦掙扎。流通業務被定位於新的增長引擎,但在看不到明確成果的情況下,市場開始對鴻海的增長能力投去懷疑的目光。
(山下和成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