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廠商被中企擠出液晶面板領域

2023/10/11


      南韓大型原材料企業LG化學將撤出液晶面板零部件業務。已啟動涉足面板保護膜的南韓兩家工廠的出售手續。在南韓,大型顯示器企業決定退出電視用液晶面板的生産,業務萎縮的趨勢也擴大至相關零部件的供應商。在原材料領域,隨著中國企業的崛起,LG化學將把出售所得的資金投向電池材料等增長領域。

 

     LG化學已停止在南韓中部的清州工廠和梧倉工廠生産顯示器用薄膜,已經啟動出售兩家工廠的手續。8月下旬面向工廠員工召開了關閉業務的説明會。LG化學方面表示「雖然正在推進業務出售,但(買家等)尚未具體確定」。

   

南韓的液晶相關産業在萎縮(圖為LG Display的生産基地)

 

      該公司的薄膜通過在顯示器內部調節光線,使影像更加清晰,此外還起到保護內部的纖細零部件的作用。該業務的營業收入被認為達數百億日元規模,由於中國競爭企業的崛起,收益性出現下降。

 

      LG化學長期以來向集團內企業LG Display(LGD、中文名為樂金顯示)和南韓三星電子供應液晶用薄膜。三星完全退出液晶面板生産,LG Display也停止在南韓國內生産電視用液晶,作為主要供應商的LG化學似乎不得不退出相關零部件業務。

 

      雖然將撤出液晶零部件,但三星和LG Display這兩家南韓企業仍然掌握著8成份額的OLED面板用發光材料等業務將繼續存在。

 

 

      南韓企業在液晶面板領域趕超日本企業的2000年代,LG化學也將液晶零部件定位為增長業務,持續進行積極投資。不過,由於2010年代後半期中國面板廠商的崛起,供應量減少。

 

      LG化學2020年宣佈退出液晶零部件「偏光板」業務,並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中國零部件企業杉杉集團。此外,還轉讓了位於中國南京和廣州的偏光板工廠。

 

 

      這樣的舉動並非LG化學獨有。在南韓國內涉足屬於主要零部件的玻璃基板生産的美國康寧公司和日本AGC也受到作為下游的三星和LG Display生産萎縮的影響,正在推進生産品種的轉換。

 

      調查公司DSCC的數據顯示,在顯示器生産能力(以面積為準)方面,中國2017年超過南韓,預計到2023年將迅速擴大到南韓的8倍規模。

 


   

      這也是三星和LG Display從電視用大尺寸面板轉向高附加值的智慧手機用面板的原因。隨著涉足的面板減少,供應商方面的零部件出貨量也隨之減少。

 

     在顯示器産業處於劣勢的南韓原材料企業寄託增長的是純電動汽車(EV)用電池。LG化學從2000年開始押注車載電池的未來,持續進行研究開發,並將子公司LG新能源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車載電池企業。

 

LG化學首席執行官辛學喆表示要推進業務結構變革

 

      2022年上市的LG新能源已成為在LG化學的合併業績中賺到營業收入的49%、營業利潤的41%的核心業務。對於將LG新能源分拆上市的LG化學來説,下一個重點領域是正極材料等電池材料。計劃到2030年將該業務的營業收入提高至30萬億韓元,達到2022年業績的6倍以上。

 

      LG化學首席執行官(CEO)辛學喆強調,「將轉移核心業務的重心,打造在任何經營環境中都不會動搖的企業體制」。此次出售液晶材料獲得的資金將投向南韓和美國的電池材料的增産投資。

  

    中國要實現材料自産化,通過國策實現産業集聚

 

      在將南韓液晶産業逼入絕境的中國,正在通過國策推進材料開發等上游産業的集聚。

 

      9月上旬,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的顯示器産業國際會議上,中國政府直屬的最高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歐陽鐘燦強調必須從顯示器「大國」邁向「強國」,進一步提高創新品質。

 

      會議資料顯示,在液晶面板和OLED等顯示器産業規模上,中國佔到全球的36%,已經躍居首位。中國高科技産業培育政策《中國製造2025》提出建立包括材料在內的供應鏈。

 

      其代表性企業就是收購LG化學偏光板業務的杉杉集團。2023年6月在江蘇省啟動新工廠,還將在四川省推進新工廠的建設。目標是將全球份額從目前的3成提高至未來的5成以上。

 

      涉足OLED設備和材料製造的吉林奧來德光電材料公司8月宣佈,將在吉林長春投資約7億元,建設材料工廠等。力爭擴大對國內面板廠商的供貨。

 

      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科技集團(BOE)也正在和日本豪雅(HOYA )合作,在重慶市合資建設光掩膜(電路原版)工廠。京東方還力爭實現材料和設備的國産化,隨著最大液晶企業積極採購國産零部件,中國上游産業的範圍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細川幸太郎 首爾、多部田俊輔 重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