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成30年間股市變化看日本企業沉浮

2019/04/30


      東京股市在4月26日結束了「平成」年代(1989~2019)的最後交易,日經平均股指為2萬2258日元,比「昭和」年代結束時(1989年1月6日)的3萬0209日元下跌了26%。在「平成」年代裏,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長期的通貨緊縮、雷曼危機,之後又經歷了安倍經濟學,是波瀾萬丈的30年。在最近的10年裏,日本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所分紅。新上市企業也出現增加,東京證交所1部上市企業的總市值達到了617萬億日元,超過了日本經濟泡沫最高期(1989年年底)的606萬億日元。

   

    在「平成」的這30年時間裏,總市值增長最明顯的日本企業是豐田。基恩士(Keyence)和日本電産等次之。在日本面臨人口減少和泡沫破裂後的低增長的背景下,分享了以亞洲為中心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蛋糕。另一方面,從總市值減少的企業來看,多為NTT和東京電力控股等長期受到政策保護的産業等。

 

 

    排在首位的豐田總市值增加了15萬億日元。成為原動力的是在全球範圍提高的盈利能力。豐田2017財年(截至2018年3月)凈利潤達到約2.5萬億日元。在平成時代的30年裏達到原來的約8倍。在泰國等東南亞,形成了壓倒性的知名度和品牌。

   

   僅次於豐田的是總市值增加約8萬億日元的基恩士。屬於先在大阪證券交易所(現為大阪交易所)2部上市、平成元年(1989年)12月在東證二部上市的「平成元年股票」之一。1988年度的凈利潤僅為27億日元。擴大感測器業務,將凈利潤提高至約80倍。

  


  

   日本電産在平成時代開始之前的1988年11月在大阪證券交易所2部和京都證券交易所上市。當時的總市值約為680億日元,凈利潤為13億日元。借助會長兼首席執行官(CEO)永守重信的卓越的領導能力,凈利潤增加至約80倍。

 

   雖然因在平成元年(1989年)並未上市而處於排名對象之外,但1994年上市和完成櫃檯註冊的軟銀集團和迅銷也是日本平成時代有代表性的企業。軟銀集團的總市值超過12萬億日元,達到僅次於豐田的水準。

 

日本「平成」年代股市最後一個交易日(4月26)的日經平均股市收盤價

 

   另一方面,在總市值減少的日本企業排行榜上,通信、電力和證券等長期被政府政策保護的企業居多。表現最差的是1987年上市、曾在日本掀起股票熱潮的NTT。由於NTTdocomo作出貢獻,凈利潤大幅超過平成元年(1989年)。不過,無法恢復此前過高的投資者的評價,總市值比當時少約20萬億日元。

 

   日生基礎研究所的經濟調查室長齋藤太郎針對平成時代表示,是電子等「跟不上國際競爭的企業遭到淘汰的時代」。日本平成時代的主角是贏得國際競爭的豐田所代表的製造業,産業結構的革新推進遲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