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利減,貿易戰打擊亞洲製造業

2019/08/06


      世界的企業收益正陷入低迷。世界主要企業的2019年4~6月凈利潤比上年同期減少2%。自2018年10~12月以來,時隔2個季度出現利潤下降。按地區來看,在5個地區中,不含美國的4個地區出現利潤下降。尤其是包括半導體廠商影響巨大的南韓和台灣在內的亞洲出現2成利潤下降,表現低迷。中美貿易戰對半導體和汽車等行業構成直接打擊。美國決定啟動第4輪對華加徵關稅,企業業績或將再次變得嚴峻。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利用作為企業業績和財務的資料庫的QUICK FactSet等,截至8月2日統計了全球1萬850家(包括金融)企業的業績。在美國(包括加拿大)、歐洲、亞洲、日本和中國大陸這5個主要地區中,只有美國實現利潤增長。亞洲的凈利潤下降21%,連續3個季度出現下降。中國也下降1.3%,時隔2個季度出現利潤下降。

  

 

     日本利潤減少7.3%,連續3個季度出現下降。日産汽車利潤下降9成,同時日本電産和發那科也出現下降。豐田等下調本財年業績預測的企業數達到35家,大幅超過上調的15家。

 

      按行業來看,惡化明顯的是南韓和台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半導體相關企業。凈利潤減少近5成。代表案例是南韓三星電子。凈利潤降至5.1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00億元),減少一半。由於世界經濟的減速隱憂,用於伺服器等的記憶體價格下跌。屬於主要搖錢樹的半導體部門的利潤下降71%。該公司負責記憶體業務的高管表示,「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強,市場變得不穩定」。

 

       世界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擁有蘋果等客戶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也持續陷入苦戰。凈利潤減少8%,降至667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48億元),連續2個季度出現利潤下降。

   

       半導體的主要企業集中於亞洲。例如屬於記憶體之一的DRAM,三星電子和南韓SK海力士2家佔到全球份額的7成。在産業中所佔的比重很高,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産品的凈利潤佔到亞洲凈利潤的18%。

   


   

       此外,汽車行業的下滑也很明顯。世界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的新車銷售截至6月連續12個月低於上年,居第4位的印度也持續低於上年。

  

       中國吉利汽車7月8日宣佈,2019年1~6月的凈利潤預計減少約4成。全年銷售目標也下調了1成。印度大型企業塔塔汽車的最終損益為虧損368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7億元),虧損額增至2倍。南韓現代汽車實現了利潤增長,但在華銷售減少35%,在印度減少8%。

  

 

      在世界主要地區的企業聯袂出現利潤下降的背景下,美國卻增長3.8%,唯一實現利潤增長。起拉動作用的是IT(資訊化技術)企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25%。蘋果和亞馬遜等被稱為「GAFA」的巨大IT企業的凈利潤合計達到約250億美元,佔到美國整體的近1成。不過,如果剔除IT,則僅為1%的利潤增長。

  

      美國經濟擴張的勢頭正在放緩。IHSMarkit統計顯示,美國7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快報值)為50,處於2009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準。SMBC日興證券的經濟學家尾畠未輝指出,「美國經濟已處於成熟局面,今年下半年製造業的減速感有可能加強」。

  

      從顯示企業業績與股價水準比值的預期PER(市盈率)來看,美國為16倍左右,印度為18倍左右,高於歐洲和日本的約13倍。全球範圍內企業的盈利表現低迷,或成為壓制各地區股價上漲的因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