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D」生産應用來勢洶湧
2013/02/19
為了這種技術的普及,美國歐巴馬政權也將提出扶持政策。對於因頁岩氣革命而出現回歸趨勢的美國製造業來説,這有望成為競爭力進一步強化的推動力。
3D列印的特徵是利用設計數據可以直接製造立體産品。與利用電腦的設計數據製造模具的生産方法相比,不但節省了採購模具的時間和材料費等成本,而在進行産品的細微改進時,只需在修改數據後傳送給「印表機」即可,設計的自由度將顯著提升。據業內人士稱,如果生産部超過100個的産品,使用3D列印機成本會更低。
在過去,能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樹脂,技術方面存在限制,但到如今,金屬和陶瓷也成為了可以使用的材料。因此,目前已經能夠生産需要具備高精度和強度的汽車與飛機的零部件。
由於看好這種技術的前景,GE首先將生産與法國飛機引擎巨頭斯奈克瑪(SNECMA)共同開發的新一代噴氣引擎「LEAP」的燃料噴嘴。LEAP引擎已經確定將用於美國波音的新一代小型飛機「737MAX」等,目前已經獲得4300台以上的訂單。
GE自大約5年前起就開始推進被稱為「積層製造」的3D列印技術的研究。去年11月,收購了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零部件的先驅——美國 Morris technology(莫里斯技術)。
通過由21個零部件構成的噴嘴的一體成型技術,僅需數日到數周時間即可生産出最終産品,而以往僅製作模具就需要數月。到2020年,約10萬種噴氣引擎零部件有望利用3D技術生産。「發電設備、醫療器械和鐵路車輛等廣泛的應用領域將納入視野」(領導研發的技術總監克里斯汀•法斯圖斯(音譯))。
福特已經在配備於近期上市的商用箱型車的3.5升排量新型引擎上採用利用3D技術試生産使用鋁合金的鑄模和煞車盤以及複雜彎曲的排氣管等主要零部件的大部分的方式。在過去,向專業廠商採購和運送試製品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的情況不在少數。
負責研發的常務董事皮姆•法德魯嘉圖(音譯)指出,「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通過縮短時間來降低成本。雖然無法估計具體金額,但將是巨大的數字」。從小型車到卡車,各種車型的零部件設計將引入3D列印機。
波音、大型機械廠商霍尼韋爾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以及汽車零部件巨頭美國強生控制公司(Johnson Controls)等正在積極致力於引進該技術。考慮到今後的全面普及,目前的課題是「培養技術人員」。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月12日的國情咨文中提出,為了培育包含3D技術在內的尖端技術人才,將在全美15個地點建立支援設施。
(小川義也 紐約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