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模式」遭遇考驗

2012/03/22


       美國蘋果公司的新iPad上市,為蘋果代工生産該産品的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原本應該成為獲益最大的廠商,但由於其在大陸工廠工資不斷上漲,其利潤率的下滑一直未能止住腳步。而包括液晶面板生産等業務的統和整合戰略也仍然前途未卜,目前該公司仍然未能從尋找新經營模式而進行的不斷摸索中走出來。

圖為鴻海在中國大陸的工廠。
       2月中旬,鴻海在台北市內一家酒店首次舉行的媒體聯絡會上,當時新就任鴻海新聞發言人的邢治平突然表示,對於手機方面的諮詢將24小時提供服務,讓記者們大為吃驚。同一天晚間,邢治平還宣佈從2月起,將中國大陸工廠員工的基本工資提高16~25%。鴻海的態度出現急速轉變,是在反駁來自美國的批評,美國稱「蘋果在中國的代工工廠勞動環境惡劣」。

       鴻海在大陸生産基地擁有約100萬員工,這是其勞動條件第2次引發關注。上一次是在2010年5月,當時發生在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員工宿舍的連續自殺事件被廣泛報道,進而導致各方對鴻海的批評迅速升溫。「iPhone」以及iPad的大部分生産由鴻海負責生産,但鴻海一直在堅持徹底的秘密主義,因此鴻海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讓事態最終得以解決靠的是資訊公開和提高工資。當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首次向海內外媒體開放了其位於深圳市的主要工廠,同時宣佈了將基本工資提高至2倍的大幅漲薪計劃。

       鴻海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世界最大的EMS(電子産品製造服務)廠商,靠的是從模具生産中掌握的製造能力以及利用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形成的低成本生産這一「鴻海模式」。但鴻海2010年提高工資後,其在深圳曾經僅為900元的每月基本工資已經上漲至1800元。去年1~9月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6%,但營業利潤卻反而同比下降23%。在今年2月提高工資後,其深圳工廠的基本工資將進一步提高至2200元左右。

       對此鴻海沒有無動於衷。鴻海正在將其深圳工廠遷往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內陸地區,2010年到2011年,鴻海先後在成都建立了iPad工廠,在鄭州建立了iPhone專用工廠。據美國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呂智穎預測,鴻海在中國大陸的所有僱員中內陸地區所佔比重今年有望達到48%。呂智穎認為在鴻海的銷售額中,預計蘋果代工業務佔的比重在今年10~12月將首次超過5成。對蘋果而言,為其代工生産大部分iPhone和全部iPad的鴻海也非常重要,因此眾多觀點認為隨著鴻海提高工人基本工資,今後蘋果將支付更多代工生産費用。

       不過拓墣産業研究所研究員李易聰認為,美國惠普等公司是否答應提高代工費用目前仍然是未知數,鴻海工資上漲的影響將難以避免。郭董事長稱如果日本企業與我們聯手,就能夠戰勝三星電子。郭董事長雖如此表示,但日台聯盟的建立和為迎戰三星而實施的垂直整合戰略都很難説進展順利。


       具有象徵意義的案例是2010年3月,鴻海集團旗下群創光電合併了液晶面板行業全球第4大廠商奇美電子,進而組建了新奇美電子。這項戰略的意圖是通過控制鴻海代工生産的平板電腦、智慧手機、以及液晶電視等各種産品不可或缺的面板,來發揮垂直整合的優勢。

       但是,由於面板價格持續低迷,新奇美自2010年7~9月以來持續出現最終虧損。在這樣的背景下,鴻海計劃分拆奇美的大型面板、中小型面板以及觸控螢幕面板等部門,鴻海曾經計劃在其中的中小型面板領域與日立製作所進行業務整合,但談判最終流産。

       今年,高達2400億台幣貸款即將到期的奇美正在要求銀行團實施債務重組,但大股東鴻海集團和奇美實業集團卻在債務處理問題上相互扯皮,不要説債務處理問題,甚至連董事長人事安排也陷入了遲遲無法取得進展的境地。

       鴻海除了已經開始在大陸進軍家電零售業務之外,還於去年12月宣佈將在江蘇省阜寧市開始太陽能電池生産。鴻海看起來似乎正在穩步走向旗下控制從零件到組裝、零售的整合型企業的道路上,但該戰略是否能帶來盈利尚需觀察。邢治平表示,繼大陸之後有望成為鴻海生産基地的巴西已開始iPad的組裝,但包含零件在內的一體化生産體制到何時才能建立起來目前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鴻海去年的合併銷售額預計將接近10萬億日元,已經接近作為鴻海最大競爭對手的三星的12萬多億日元。但與保持接近10%的營業利潤率的三星相比鴻海的利潤率只有2%,大大落後於對手。要想實現郭董事長提出的打倒三星的目標,今後鴻海還需要不斷努力奮鬥。


(新居耕治 台北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