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太商業的尷尬

2012/05/18


        三菱重工公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5月18日淩晨用「H2A」火箭發射了南韓衛星。這是日本H2A的第21次發射,也是第一次接受搭載國外衛星的訂單。日本的航太商業邁出了新的一步,但要想在競爭熾烈的衛星發射市場上勝出並不容易。

          日本H2A火箭21號機主體部分
        全球對通信和廣播衛星等靜止衛星的發射需求為每年20~25顆,估計今後也難有大幅增長。因為隨著技術的進步,海底光纜的容量越來越大,新增鋪設也越來越多,地面通信設施在和衛星爭奪洲際間數據傳輸的通信需求。

        為了與光纜抗衡,衛星也在逐步實現大容量化與「長壽化」,因此發射次數將變少。世界上最大的發射公司歐洲阿麗亞娜空間公司和俄羅斯、中國等比日本發射次數更多的競爭對手逐鹿這一市場,各佔一份蛋糕。

       據日本航空宇宙工業會的調查,過去十年間的市佔率(按火箭發射個數計算)是俄羅斯與烏克蘭接近一半(45%),其次是歐洲(23%)和美國(16%)。

    降價優先獲得訂單

       H2A第21號機此次把南韓衛星和日本觀測衛星放在一起進行發射。H2A的發射費用約100億日元。如果單純平分成本,每顆衛星的費用是50億日元左右,但估計向南韓提出的報價非常便宜。日本優先考慮的是獲得這第一個發射訂單。

       此次發射成功也不過是剛剛邁出第一步。如果沒有後續訂單和不斷累積成功發射的業績,日本的航太商業無法成長壯大。

       衛星發射到底能賺錢嗎?精通航太政策的北海道大學鈴木一人教授説:「衛星發射業務和汽車産業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航太産業僅靠民間需求都無法形成商業模式。實際上是軍事與科研等官方需求在支撐著這一産業。

    沒有戰略的日本航太業

       在航太商業方面走在全球最前端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也不例外。該公司將太空旅遊作為未來經營目標,採用獨自研發的火箭發射「龍」號飛船,希望能為國際太空站運送物資。


       如果民間飛船能成功與太空站對接,將成為航太開史上新的篇章。但支付發射費用的贊助商實際上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美國太空梭退役後,NASA在利用民間的運送能力,高科技企業則希望以官方需求為跳板欲迅速崛起。

       據日本三菱重工業透露,要實現H2型火箭的穩定生産、降低成本,需要每年發射4次。其中2、3次需要是來自日本政府的訂單。如果沒有穩定的官方需求,日本的航太商業難以起步。

        日本是否有必要以官方需求來培育航太商業?有關這一問題的探討在日本還沒有結論。歐洲與俄羅斯認為保證國家安全必須擁有自己的火箭和衛星,並計劃更進一步,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力爭通過航太商業來獲得收益。

        既沒戰略,也沒有總指揮,這就是日本航太業的現狀。

   (日經新聞編輯委員  瀧順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