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鋰電池領域的實力有多強?

2019/10/10


      日本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吉野開發的鋰電池推動了智慧手機和純電動汽車(EV)的發展,給産業界帶來難以估量的變革。有預測認為,世界市場規模到2022年超過7萬億日元。包括相關零部件在內,這是日本企業一直發揮優勢的領域。另一方面,最近數年來,由於中韓企業迅速崛起,競爭日趨激化。

         

  

      吉野開發出了將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離層(絕緣材料)的最佳材料組合起來的電池基本結構。這4種零部件明顯影響電池的輸出功率、安全性和使用壽命等,是日本的材料廠商具有優勢的領域。

  

      例如,吉野所屬的旭化成截至2018年是絕緣材料的世界最大製造商。在樹脂等很薄的薄膜方面,採用了該公司具有優勢的人工透析膜等技術。

    

      旭化成2015年斥資約2600億日元收購了同行業的美國Polypore International,正在加強相關業務。目前正在日美的基地推進生産設備的增強,計劃到2021年度,使絕緣材料的年産能力比2018年度翻一番。

   

      在絕緣材料領域排在第3位的東麗也決定在匈牙利建設歐洲首座工廠,力爭2021年投産。總投資額約為240億日元,希望爭取來自有望在歐洲普及的純電動汽車的需求。

  

      在以鎳和鈷作為原料的正極材料領域,世界首位的住友金屬礦山以面向純電動汽車為中心擴大銷售。該公司尤其專注於可實現電池的高容量化、1次充電的續航距離延長的鎳系。

   


   

      關於以石墨為主要原料的負極材料,除了日立化成之外,三菱化學與昭和電工等日本企業也均有涉足。日立化成2012年推動在石墨中加入能提高電池容量的矽材料的産品實現實用化。

   

      電解液方面,在面向純電動汽車等汽車方面,三菱化學掌握世界首位份額。

   

      鋰電池首先因用於筆記型電腦等而普及,但拉動今後增長的是純電動汽車等車載領域。世界性的環保政策的強化形成東風。據調查公司富士經濟(位於東京中央區)統計,鋰離子電池2019年的世界市場規模預計達到約4.79萬億日元。到2022年將增至5成,達到約7.39萬億日元。

   

      另一方面,迅速加劇的是電池的「貨品化(commoditization)」。當初日本企業佔市佔率的大部分,但隨著製造技術的普及,門檻降低,南韓和中國企業以低價格為武器相繼涉足。在車載電池領域,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從松下奪走份額首位寶座。

   

      在零部件領域,日本企業仍維持優勢,但今後如何在技術實力和盈利方面確保競爭力成為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後藤宏光,佐藤雅哉,岩野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