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造船業迎來復甦
2013/05/29
![]() |
開始行動的並不僅僅是中國海運公司。有業內人士指出:「向海運公司出租船舶的部分歐洲船主也接連發出訂單」。據英國調查公司克拉克森透露,一季度全世界造船公司接到的訂單加起來為2058萬載重噸,是上一年同期的2.3倍。其中日本是5.3倍、中國是2.8倍,南韓也增長55%,均大幅度提高。
受益於日元貶值,日本船企的接單量在進入4月份以後仍穩步增長。根據日本船舶輸出組合的統計,4月份日本出口船舶的合同業績為35艘,超過上年同期的3.5倍。一位日本造船業人士長長地出了口氣:「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
此前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海運需求不斷擴大,在造船業一派繁榮的2005年至2007年期間,南韓和中國企業紛紛進入這一領域或增強設備。但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船舶需求銳減。2012年全球接單量縮減至2007年高峰時的5分之1,即便是大型船企,也面臨著2014年以後無船可造的「2014年問題」。面對嚴峻的形勢,不得不將效益放到一邊,優先確保能開工生産。
![]() |
中國浙江的造船廠 |
今後行情復甦的關鍵在於如何消除供應過剩。中國的建造量全球最大,約有3000家造船公司,當務之急就是對船企進行淘汰重組。但地方政府擔心影響就業而對虧損船企提供支援,使得市場一直處於扭曲的狀態。這很可能會成為導致供應過剩、擾亂市場行情的主要因素。
「關係著2萬多人的就業問題」,在中國東北的大連市,陷入經營低迷的南韓STX集團大連造船廠何去何從給市政府官員帶來了危機感。STX是2007年作為大連市最大規模的外資企業而引進的,現在卻被迫放棄經營,並開始尋找轉讓對象。大連市政府也請求大型國有船企來暫時代管船廠等,顯示出要給予全面扶持的姿態。
在民營造船廠雲集的浙江也存在同樣的狀況。據有關人士披露,在今年春節前,針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力支付員工工資,地方政府通過金融機構提供了7億元的緊急融資。
全球造船接單量從2007年的1億7千萬噸銳減至2012年的3800萬噸,經營困難的造船廠也隨之增加。但即便是企業經營困難,中國的地方政府也會給予扶持,有業界人士分析「現在已經關門的造船廠在接單環境好轉後很容易重新殺回來」。如果不能消除對供應過剩的擔憂,未來的市場行情仍會籠罩著一層陰影。
(菅原徹 上海、森安健 大連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