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在太空嘗試培養器官
2016/03/21
該實驗將由橫濱市立大學的谷口英樹教授等利用iPS細胞製作相當於器官萌芽的「器官原基」的細胞集合體,嘗試能否在太空中進行培養,並形成立體結構。
細胞為直徑5毫米左右的球狀,相互挨在一起培養,將形成巨大的塊狀。據稱,在存在重力的地球上的話,容易變成膜狀,難以形成立體結構。
目前的再生醫療手段難以將培養細胞培育為類似肝臟和腎臟那樣的立體結構。如果弄清細胞在人體之外也能培育為立體的條件,將向實現人造器官靠攏。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最快將在2016~2017年度將細胞送至太空,收集細胞能否承受火箭發射時的衝擊等基礎數據。2018年度啟動立體培養實驗。另外,進一步通過再生粗血管、以最終實現製作器官的實驗也將被納入視野。
此前,日本「希望」號實驗艙一直被用於進行製作新材料和蛋白質結晶的實驗等,如今又將進行採用活細胞的醫學實驗等,其利用的領域正趨於廣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