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微小生物體內發現決定性別遺傳基因
2017/11/24
日本大阪大學加藤泰彥助教(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小組11月23日前在海外科學雜誌的電子版上宣佈發現了決定微小生物「蚤狀溞」性別的關鍵遺傳基因。蚤狀溞的性別會因生活場所的個體密度和溫度等環境因素而發生改變。
人類的性別由染色體決定,而鱷魚和烏龜等會因周圍的環境因素而發生變化。該研究小組表示,「(發現這一基因)可能有助於查明許多生物的性別決定機制及其進化演變」。
該研究小組此前發現了受環境因素刺激而激活、可轉變為雄性的遺傳基因。通過採用可改變生物遺傳基因的「染色體組重組」技術,在活體蚤狀溞的體內調查這一遺傳基因所起的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讓可轉變為雄性的遺傳因素活躍起來的是名為「Brill」的遺傳基因。蚤狀溞的卵生下約6小時後,如果Brill遺傳基因臨時活動的話,可轉變為雄性的遺傳基因也會活躍起來,有助於形成雄性特有的觸角和生殖器。
研究發現,雌性生下的卵中,如果強制性地把Brill遺傳基因激活,生下後的幼體則會呈現出雄性的特徵。
眾所週知,Brill遺傳基因是控制體內生物鐘的生物鐘遺傳基因的一種。
加藤助教表示,「環境決定性別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我們的成果之一就是發現了背後至少有兩個遺傳基因在發生聯動」。
kyodo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