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解禁受精卵基因編輯研究,指針有局限

2018/12/05


       日本文部科學省生命倫理與安全部門會議124日圍繞對人類受精卵進行能高效改變目標基因的「基因編輯」研究,批准了指導方針方案。方案僅允許進行不孕治療等基礎研究,禁止放回人類和動物的子宮,使之懷孕、産子。在經過日本厚生勞動省和內閣府的同樣的專家會議批准之後,方案預計最早20194月開始實施。

 

 

       中國的研究人員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稱,通過基因編輯在受精卵階段改變遺傳資訊的雙胞胎已經出生,在安全性問題和倫理層面不斷遭到批評。在4日的生命倫理與安全部門會議上,參加過該國際會議的委員作了報告。

 

       關於日本國內對人類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的研究,會議針對僅解禁以不孕治療等為目的的基礎研究等議題達成共識。對於中國發生的問題,日本將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遏制。

 

       被視為生命開端的受精卵的生長機制仍有很多不明確之處。如果通過利用基因編輯的研究弄清,將有助於治療不孕症。

 

       基因編輯研究中使用的受精卵是不孕治療中剩下的,除去冷凍保存期間之外,要在受精後超過14天時廢棄。以治療遺傳性疑難病和癌症等為目的的研究不屬於此次解禁對象,但今後將進行討論。研究計劃要由研究機構、大學的倫理委員會與國家分2個階段進行審查。指導方針還提出要向受精卵的提供者恰當説明研究目的和如何處理受精卵。

 


       不過,指導方針沒有規定違反後的處罰,僅提到公開違規者姓名。方針的對象是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無法限制民營醫院的醫生以治療目的使用。擔任會議委員的埼玉醫科大學教授石原理表示,「我認為有必要通過法律和指導方針等加以限制,但存在界限。難以判斷如何應對」。

 

 

       在海外,通過基因編輯改變受精卵的基礎研究正在推進。在中國,2015年以治療遺傳性血液疑難病為目的啟動了研究。而在美國,以較高效率修復引發遺傳性心臟病的基因變異的實驗取得成功。如果能在受精卵階段排除致病基因,治療效果將得到提高。這些研究均僅限於調查能否用於治療的程度,國家通過指導方針等禁止將進行過基因編輯的受精卵放回母體。

 

       很多意見認為,如果能夠按人們的期待改寫基因,將導致相關技術被用於「訂製嬰兒」等。歐洲認為從受精卵階段開始就算是「人」,德國和法國等很多國家通過法律禁止以懷孕和生育為目的改變受精卵的基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