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摩擦波及「世界大腦」
2019/03/19
中美兩國對立正在逐步蔓延到美國學術界。川普政府和美國國會一直擔憂中國企業竊取美國尖端技術,開始將矛頭指向美國大學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及不斷增加的中國留學生。這讓試圖與中國打造蜜月關係的美國大學感到不知所措。作為「世界的大腦」,美國的大學在研究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如果受到過度限制,其競爭力很可能受到影響。
「為什麼把我們的錢退回來?」2018年12月,馬里蘭大學教授Michael Pecht收到中國最大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技術發來的一封郵件。原因是該大學謝絕了華為捐贈給鋰離子電池等研究項目的16.5萬美元。
華為一直積極推進與大學之間的産學合作。據介紹,2017年度華為向美國的大學提供了約1千萬美元的研究資金。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經過對該公司公佈的産學合作大學採訪發現,多數學校對將來繼續與華為保持合作關係顯得消極。
![]() |
關注司法程式
川普政府認為華為等部分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存在安全威脅,決定從8月份開始禁止政府機構向中國企業採購設備。1月份,美國政府以華為與伊朗進行違法金融交易及竊取美國企業機密為由進行起訴。有美國的大學表示,「正在密切關注今後的司法程式和相關規定」(史丹佛大學),對保持與華為的合作關係顯得很慎重。
迄今為止,將大學的人才和資金融合在一起的産學合作一直是引領全球研發的美國的大學的優勢所在。在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的補貼及學費收入無望大幅増加的情況下,鉅額研發費用的一部分由民營企業贊助。對企業也有很大好處,可以獲得優秀的人才等。
比如史丹佛大學就有一個産學交流項目,每年在人工智慧(AI)領域提供20萬美元的企業可以與大學的研究人員自由交流,並參加論文發佈會。有許多高科技企業加入這一項目,但史丹佛大學1月下旬卻決定暫停接受華為的資金。
大學方面開始調整與中國企業的關係也受到了另一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美國政府加強防止中國企業竊取技術的行為。美國計劃今年春季加強限制的尖端技術出口規定就屬於這種情況。限制對象還包括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實用水準但發展前景良好的技術。美國似乎考慮到希望帶走與大學共同研究成果的中國企業。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多福·雷指出,「中國將美國大學開創的研究環境當成了‘非傳統式情報收集據點’,美國大學在這一問題上很天真」。呼籲應該謹慎對待與中國企業的産學合作。
川普政府對中國留學生也懷有戒備之心。2017~2018年度赴美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達到36萬,過去十年間增長了4.5倍,美國每3名留學生中就有1個來自中國。僅僅讓留學生看到最尖端的研究內容等,就有可能被新的出口規定視為向國外轉移技術。川普政府2018年6月將高科技領域的中國研究生簽證的有效期由5年縮短到1年,還有觀點認為應該考慮限制所有中國留學生的簽證。
妨礙「知識共用」
美國的大學也有些不知所措。學術界有一種理念,認為公開發佈研究成果,推進「知識共用」有助於推動學術發展。在此次作出回答的大學中,也有意見認為「開放性和公佈研究成果是産學合作中最重要的原則」(史丹佛大學)。華為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CFO)孟晩舟也在1月25日給《日本經濟新聞》的投稿中強調「開放式的合作是消除橫亙在科學與商業應用之間鴻溝的唯一方法」,指出了産學合作的重要性。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數據,2017年中國人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直接留在美國的比例超過8成。數量約為5600人,在所有國家中人數最多,成了向矽谷輸送人才的巨大供應源。過度限制還會對美國的産業基礎造成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鳳山太成 華盛頓 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