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彰獲諾貝爾化學獎 鋰電池改變人類生活

2019/10/10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9日宣佈,將把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71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約翰·古迪納夫 (John Goodenough,97歲)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特別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77歲)。三人在搭載於智慧手機和純電動汽車(EV)的鋰離子電池開發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對鋰離子電池改變全球人們的生活,以IT為首對産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獲得了好評。

  

    繼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在2018年獲獎後,吉野彰成為第27位獲得諾獎的日本人(包括美國國籍者)。化學獎方面,繼2010年獲獎的根岸英一和鈴木章之後,吉野彰成為第8位化學獎得主。同時也成為日本第2位獲得諾獎的企業研究者,上一位是2002年獲獎的田中耕一。

   

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

 

     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小型、輕量和高功率蓄電池被使得智慧手機等IT設備和純電動汽車的普及成為可能,還有助於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0月9日在旭化成召開的記者會上,吉野開心地表示,「很開心鋰離子電池成為獲獎對象。很多領域的年輕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奮鬥。我認為我獲獎對他們來説將是一個激勵」。

 

    惠廷厄姆發現了使用鋰離子的蓄電池的基本原理。基於這一發現,古迪納夫在英國牛津大學上學的1970年代下半期致力於鋰離子電池正極的開發。發現了鈷酸鋰具備的優異特性,並於1980年代發佈了研究成果。

 

     吉野彰活用該成果,製作出鋰離子電池的「原型」。作為與古迪納夫開發的正極相對的負極,吉野提出採用碳素材料。包括將正極和負極隔開、防止短路的分離器等在內,確立了鋰離子電池的基本結構並於1985年申請專利。

 

    1991年索尼在全球率先推出商用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被用於筆記型電腦和手機等設備,作為索尼的招牌産品建立了一個時代。

  


    

     鋰離子電池大幅改變了全球人們的生活。尤其是手機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也得到普及,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通信環境。

   

     此外汽車行業也為之一變。除了混合動力車外,純電動汽車也正式問世。在全球應對環境問題的潮流下,需求不斷增長。日本的松下成為全球鋰離子電池生産大型企業,旭化成和東麗等日企在材料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電池性能的提高,蓄電池可以儲存發電量不穩定的光伏發電等電氣,根據需求加以利用。有望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普及。

 

     在鋰離子電池問世四分之一世紀後的今天,仍未出現綜合性能超越鋰離子電池的電池,鋰離子電池的需求不斷增長。據調查公司富士經濟預測,到2022年鋰離子電池的全球市場規模將增至2017年度2.3倍,達到7.39萬億日元。

   

    吉野彰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強調,「如果不做很多徒勞無功的工作,新的事物就不會産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好奇心,不關注能用在什麼地方,拼命發現新事物。」

    

    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3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吉野彰:1948年出生於大阪府。1970年畢業於京都大學工學部。1972年完成該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進入旭化成。1985年申請鋰離子電池專利。2003年擔任旭化成研究員,從2017年開始擔任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同年擔任名城大學教授。2005年在大阪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獲得日本紫綬褒章,2014年獲得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的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獎(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該獎被比作工程學界的諾貝爾獎。現年71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