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勢力均衡瓦解,主導權大競爭
2022/08/08
俄羅斯日前宣佈2024年以後退出國際太空站(ISS)。ISS曾是在太空展開激烈競爭的兩個大國展開合作,冷戰終結的象徵。在中國崛起,太空的勢力均衡已瓦解的如今,新的主導權之爭已拉開序幕。
重心轉向自主建設
據稱俄羅斯國營太空開發企業俄羅斯聯邦航太局(Roscosmos)的總裁鮑里索夫(Yury Borisov)7月26日與普丁總統舉行磋商,「決定2024年以後退出ISS」。表示將把重心放在自主宇宙太空站的建設上。
![]() |
美俄合作實現的國際太空站(ISS)(NASA提供圖片) |
俄羅斯打算在現有國際太空站退役的2024年之前承擔義務。鮑里索夫29日表示「啟動退出程式是在2024年中期還是2025年,取決於情況」。預計退出本身在2020年代後半期落實,現階段並未設想因突然退出而出現混亂的事態。
美俄在冷戰終結後,為了保持太空大國的地位,一直利用彼此。可以説這是美俄分享太空主導權的「默契」。
俄羅斯參加ISS是在1993年。為了在蘇聯解體後的嚴峻經濟狀況下維持太空開發,希望進入西方國家的人造衛星發射市場。還希望延長載人太空運輸技術的壽命,因此選擇了當時被稱為「Freedom(自由)」的西方象徵。
美國也存在痛苦的經濟原因。民主黨的柯林頓政權為了重建財政,縮減了宇宙太空站的計劃。希望接納俄羅斯,降低成本負擔,説服了持反對意見的國會。
美國還希望防止俄羅斯向伊朗等敵對國家提供軍事技術。俄羅斯隨著參加計劃,同意引進導彈技術的出口管制,還取消了向印度出售火箭引擎技術。
雖然美俄合作各有盤算,但由於彼此賭上太空人的性命,也産生了一定的信任關係。ISS屬於美國和俄羅斯的設施合二為一的結構。2021年長期逗留的NASA太空人梅根·麥克阿瑟(Megan McArthur)表示,「週末在對方的設施共進晚餐,建立了像家人一樣的關係」。
目前國際局勢與30年前相比明顯改變。普丁毫無保留地顯示出對西方的敵意,由於入侵烏克蘭,出現決定性對立。
此外,中國的崛起也不容忽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統計顯示,從2021年發射的衛星等有效載荷(payload)來看,中國達到俄羅斯的5倍。1991年美國為32顆,蘇聯為82顆,而中國僅為1顆。美國不再是唯一的合作夥伴,俄羅斯向中國靠攏是自然而然的。
對美國來説,俄羅斯的退出構成沉重打擊。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普萊斯7月坦率地承認,「俄烏衝突從根本上改變了美俄關係,但希望維持聯合科學研究等合作的領域依然存在」。
在廢棄方面必須合作
ISS計劃自2027年前後逐步降低軌道,到2031年初墜入南太平洋。俄羅斯的設備負責控制軌道,「(ISS廢棄)離不開美俄的廣泛合作」(NASA的2021年報告書)。
ISS將在大氣層裏燒得四分五裂,但那之前的指令將從莫斯科的管制中心發出。美國直到最後一刻都將依賴俄羅斯的力量。
美國的著眼點是從ISS轉向載人月球探測。希望避免每年耗資30億美元的ISS的負擔進一步增加。在川普前政權負責太空政策的白宮高官透露,「在探月領域,也曾想攜手俄羅斯」。
中國不會成為俄羅斯的替代。根據美國寫入2011年通過的撥款法案的「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與中國的太空合作原本就被禁止。中國7月使實驗室接入本國宇宙太空站,將採取自主路線。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的名譽教授John Logsdon指出,「普丁將在屬於國家驕傲的太空開發領域擺脫西方,優先奪回自決權」。同時稱「或將迎來美國陣營和中俄陣營相互競爭的新時代」。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鳳山太成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