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在脫鉤?中美合著論文28年來首降
2023/08/31
在科學研究領域,美國和中國「脫鉤」的影響正在顯現。中美研究人員的國際合著論文篇數在2021年出現了28年來的首次減少。在中國具有優勢的材料科學和化學領域減少的狀況尤為明顯。中美的政治對立被認為是背後原因。如果雙方的「脫鉤」加劇,可能會對科研整體産生影響。
![]() |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8月匯總的報告《科學研究指標2023(Benchmarking Scientific Research)》顯示,從中美研究人員聯合撰寫的論文篇數來看,2021年為5萬1630篇,比2020年減少了5%。這是自1993年微減以來,28年來的首次減少。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利用英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數據,以研究人員所屬機構所在的國家和地區為基礎,調查了合著論文的篇數。
中美合著論文減少的原因並不明確。可以設想的原因之一是新冠病毒的全球流行。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研究人員的國際交流一度陷入低迷。不過,由於從研究到論文的撰寫需要數年時間,因此疫情對2021年發表的國際合著論文篇數的影響估計較小。
另外,從世界整體來看,2021年的國際合著論文數為57萬7166篇,比2020年增加7%,因此中美合著論文的減少很可能由疫情以外的因素造成。
![]() |
資料圖(由REUTERS等圖片合成) |
研究創新方面問題的日本一橋大學講師吉岡徹認為:「由於美中的政治緊張,美國方面可能出現了避免與中國合著的趨勢」。
2017年上台的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嚴厲態度,導致中美關係惡化。2018年,美國對中國産品徵收高關稅,中國也實施報復,結果掀起「中美貿易戰」。
美國在2018~2022年實施的針對間諜活動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也波及到科學研究領域。川普政府還加強了對留學生簽證的限制,其中包括縮短在高科技領域學習的中國研究生的簽證有效期。
之後的拜登政府也限制半導體等尖端技術的出口,中美間的政治對立至今仍在持續。「在美國感到不自在,所以就回國(中國)了」,居住在中國的一位日本研究者從同事那裏聽到這樣的聲音。
這位日本研究人員認為:「在美國的中國研究人員回國後,與這些研究人員的聯合研究開始在中國國內完成」。其背景是中國大力振興科技,研究環境有所提升。
![]() |
中國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為契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於是積極致力於科技領域的投資。中國在2006年的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到2020年擁有世界頂尖水準的科學技術能力的目標。
中國在超級電腦和太空開發等各國展開激烈競爭的領域顯示出存在感。論文篇數在2017年(2016~2018年的平均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此後,在顯示引用次數多的論文篇數的「品質」指標上也超過了美國。
眾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這也加快了兩國的科研合作。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約30萬人,佔留學生整體的3成左右。中美合著的論文在過去20年裏增至近20倍。雖然2021年開始減少,但目前兩國仍是最大的合作夥伴。
如果中美科研的「脫鉤」加劇,將會産生哪些影響呢?一是在中國的優勢領域,可能逐步構建不依賴美國的研究體制。按領域觀察2021年的中美論文,化學減少近2成,材料科學減少1成以上。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官村上昭義指出:「這兩個領域中國具有優勢」。
另外,還有可能建立與以美歐為中心的一直以來的科研國際體制不同的新合作圈。按份額觀察中國的合著夥伴國和地區,排在第7位的巴基斯坦(份額為4.6%)相比2020年的第10位(3.6%)有所上升。居第13位的印度和第14位的沙烏地阿拉伯也有所上升。一橋大學講師吉岡表示,通過與新興國家和中東各國的合作,「多樣性將增加,有可能引發創新」。
與此同時,也存在冷靜的看法。日本公益財團法人生命科學振興財團的理事長林幸秀認為:「中國能獨立發展的科學技術有限,今後也不得不與美國打交道」。
林理事長自主列出了有望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研究人員名單。他表示:「很多研究人員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當地擁有研究據點」。如果美國和中國合作,也能確保研究人才。雙方對立的長期化將對整個世界的科研産生怎樣的影響?今後有必要持續觀察。
國際合作是創新的推動力
日本與中美雙方的合著論文均正在增加。2021年與美國合著的論文為1萬1587篇,比2020年增加4%,與中國合著的論文為9026篇,也增加3%。為了提高本國的研究水準、確保人才,與海外的合作今後也將變得重要。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正在推進支援國際共同研究的項目。此舉旨在通過海外和日本的研究人員的雙向交流,實現促進跨境知識共用和迴圈的「國際頭腦迴圈」。JST的理事長橋本和仁稱:「雖然還來得及,但現在可能是最後的機會」,對現狀顯示出危機感
科學研究一直通過跨國、跨地區的合作發展起來。全世界的國際共著論文數約為58萬篇,最近30年裏增至近30倍。明顯超過了同一時期總論文篇數的增長率(5倍)。
中美的合著論文篇數一直壓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組合。JST亞洲太平洋綜合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黑木慎一指出,如果中美合作陷入停滯,「可能對世界科學發展産生負面影響」。能否維持獨立於政治背景的開放的科學研究空間,目前正處於分水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原聰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