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視網膜在日本走向臨床應用
2014/05/16
![]() |
人造視網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安裝在眼鏡上的攝像頭拍攝影像,通過可挂于腰上的裝置將影像轉變為電信號。該信號再通過耳後的裝置傳至已植入的電極,並借助對視網膜的刺激將視覺信號轉達至大腦,最終形成視覺。人造視網膜目前在美德等國已投入臨床應用。
研究團隊1月末將人造視網膜植入了第一例患者眼中。手術前該患者僅能識別明暗,但在術後,患者不僅能夠抓住眼前的長棒,還能識別出長棒運動的方向。
在2015~2016年度,大阪大學計劃與企業以及其他大學合作,以10~15位患者為對象,開展正式的臨床試驗。
視網膜色素變性症會導致視覺細胞減少。日本國內約有1萬人以上的患者。人造視網膜無法使接近失明的患者恢復到正常人的視力,但至少能改善至識別物體形狀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變得方便。
研究團隊期待人造視網膜能與利用萬能細胞的iPS細胞進行的再生醫療一樣,成為使失明患者恢復視力的治療方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