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裝廠商加速將生産從中國轉向東南亞
2012/08/17
![]() |
圖為越南的服裝工廠 |
三陽商會計劃自8月中旬起,在緬甸開始生産面向2家百貨店的女裝品牌羽絨服。以部分位置帶有毛皮的長款羽絨服為例,在日本的銷售價格接近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02元),與在中國生産相比,成本可以降低5千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400元)。今後男褲等的生産也將轉移到緬甸。
中國除了人工費暴漲外,確保勞動力供應也在成為難題。緬甸的人工費非常低廉,僅為中國的1/5,由於保證人員供應非常容易,因此三陽商會決定將生産放在仰光近郊的縫製工廠。由於緬甸可以適用日本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惠關稅制度」,所以産品出口日本可免征關稅,而這個優勢也將體現到售價中。
三陽商會的海外生産比例目前為70%。其中中國佔55%,越南佔15%。3年後,中國所佔比重將降至45%,越南則繼續維持在15%,而緬甸等地則將提高至10%。
![]() |
恩瓦德堅山則計劃積極利用今年4月收購的女裝子公司等在越南擁有的工廠,今後將在越南生産自有品牌服裝,東南亞的生産比例要從目前的5%提高至2014年度的20%。另一方面,在中國的生産比例將從目前的75%降至65%。
同樣以面向百貨店的品牌作為主力産品的日本TSI控股有限公司也計劃在2015年度之前,將目前僅為10%左右的東南亞生産比例提高至30%左右。今後,休閒服裝和運動服裝的生産將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在中國的生産比例約為60%的日本的世界服裝公司(World Group)也打算將生産部分轉移到越南等地。
由於受優衣庫和其他外資快速時尚品牌等低價服裝崛起的影響,消費者對價格的要求正日趨挑剔。作為大型服裝廠商的銷售渠道,日本百貨店的客戶正在流向專賣店和時裝商廈,截至去年,銷售額已經連續15年出現同比下滑。目前的形勢要求各服裝公司,在設計等方面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服裝也要以較低價格進行銷售。
觀察日本貿易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由於受生産撤出中國的影響,今年1~6月,來自東盟區域內的服裝進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22%,持續保持了增長勢頭,與下滑4%的中國形成鮮明對照。隨著日本與ASEAN簽署經濟合作協定(EPA),紡織品關稅已經取消,這也使ASEAN的優勢更加明顯。
增長最快的産品是馬球衫(polo shirt)和毛衣等針織品,而增長最快的地區則是去年4月特惠關稅限制開始放鬆的緬甸和柬埔寨。來自無需繳納關稅的兩國的針織品進口入量均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0%,增長迅速。
在面向百貨店的産品之外,這種趨勢也如出一轍。運營綜合雜貨店「無印良品」的日本良品計畫株式會社計劃今年將針織品在東南亞的生産比例提高至70%。而在此前,佔70%的則是中國。外套和夾克衫等工藝比較複雜的産品的生産基地今後也將向東南亞轉移。此外,經營男裝的青山商事計劃今年內將柬埔寨的合作工廠從目前的1處增加至3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