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泡麵企業在宅家特需下增收

2020/10/10


       在很多企業因新冠疫情而遭受重創的情況下,泡麵行業則得益於特需呈現出繁榮景象。消費量尤其大的亞洲各地的泡麵廠商成為最大受益者。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大陸擁有「康師傅」品牌的台灣食品企業康師傅控股。該公司在香港上市,今年16月的銷售額同比增長8%,達到329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58%,達到23.8億元,創出新高。該公司董事會主席魏宏名評價上半年業績稱「重返榮耀」。

 

超市貨架上的康師傅泡麵(reuters)

 

       從康師傅的兩項主力業務來看,擁有美國百事大陸品牌授權的飲料部門減收4%,而泡麵部門則起到拉動作用,銷售額增長29%,凈利潤幾乎倍增。

 

       康師傅乘業績出色之勢于918日宣佈,將發行5億美元的高級債券。條件為5年期、息票率1.625%。該公司打算強化財務方面,把6月底達到105億元、以短期借款為主的債務置換為低利率長期資金。

 

       康師傅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對手統一企業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也是台灣企業旗下公司並在香港上市,也因為疫情下消費者在家吃飯的情況增加而受益。與康師傅一樣,統一的飲料業務表現低迷,出現7%的減收,但以麵條類為主的食品業務銷售額增長22%,達到52億元,部門利潤增長30%,達到4.4809億元。董事會主席羅智先表示,在全球衛生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泡麵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世界泡麵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泡麵需求合計達到414.5億份,佔全世界的近4成。亞洲其他地區也存在很高的需求,印度尼西亞、印度、日本、越南、南韓、菲律賓、泰國等8個國家排在世界前十位。

 

       印度尼西亞食品企業Indofood CBP Sukses Makmur16月銷售額增長4%,僅從麵條類來看,銷售額增長6%,達到15.492萬億印尼盾。該公司擁有「Indomie」品牌,正廣泛滲透到印尼以外的亞洲各地和非洲等。

 

       以「辛拉麵」聞名的南韓食品企業「農心」16月的銷售額增長17%,達到1.356萬億韓元。該公司在南韓國內的銷售額增長12%,以中國大陸和美國為主的海外市場增長34%,對業績作出重要貢獻。雖然當前的增長稍顯乏力,但該公司的股價比年初上漲3成多,大大超過了作為指標的KOSPI(南韓綜合股價指數)約3%的漲幅。

 

       泡麵發源地日本的企業也不例外。日清食品控股46月的銷售額增長14%,凈利潤增至2倍以上,達到120.95億日元。東洋水産的季度凈利潤達到84億日元,增幅為76%。

 


 

       這兩家企業的海外業務也都表現出色,日清在北美、中國大陸、香港的銷量增長,東洋水産在美國和墨西哥的銷量增長,為業績作出貢獻。與農心一樣,兩家企業也對本國股市起到了拉動作用,在日經平均股價指數較年初微跌的情況下,二者的股價均上漲了25%左右。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未能趕上此次潮流。雀巢印度公司的46月銷售額為304.1億盧比,僅增長2%。儘管該公司擁有印度最大的泡麵品牌「Maggie Noodle」,但在需求高漲時期,其生産活動受全面封城影響而陷入停滯。

 

       雀巢印度7月底發佈財報後,ICICI證券公司的分析師Sanjay Manyal在報告中指出,「4月絕大部分生産設施處於或是停産、或是開工率極低的狀態」,認為該公司錯過了最大收穫季。

 

       關於「宅家消費」帶來的泡麵特需的持續性,開始有觀點認為需求將會出現疲軟。覆蓋中國大陸食品市場的建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的分析師孫凱文在910日的報告中稱,像疫情初期那樣的「恐慌性購買」已告一段落,上半年那樣的增長「不會在下半年和明年繼續」。關於康師傅控股,這份報告雖然提及了飲料業務好轉的可能性,但仍將該公司的股票評等定為「中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川瀨憲司 香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