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發明的「暖暖包」,靈感來自美軍裝備
2021/11/16
天氣轉冷,又到了「凍手凍腳」的季節。輕便安全的一次性發熱貼(又稱暖暖包,暖貼等)能讓身體馬上暖和起來,在冬季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發熱貼現在已是商店裏擺放的常見商品。發明發熱貼的是日本企業的研究團隊。全球年銷量達到17億塊的産品暢銷,離不開日本企業員工1970年代反覆摸索的努力。
利用鐵氧化時産生的熱量
「靈感來源於美軍過去使用的腳爐」。
日本最早的一次性發熱貼是旭化成工業(現為旭化成)開發的「attakasan」。旭化成前員工山下嚴(81歲)在回憶大約50年前的開發秘史時如此表示。
![]() |
手裏拿著「attakasan」的旭化成前員工山下嚴 |
據説,發明契機是1972年火藥業務部的員工從美國帶回的腳爐。
負責調查腳爐的是當時在坂之市工廠(現在的大分工廠)工作的山下嚴。
腳爐裏含有什麼成分,發熱原理是什麼呢?之前一直研發火箭推進劑的山下嚴在這個未知世界裏進行了反覆摸索。「雖然知道是利用鐵氧化時散發的熱量,但在查清詳細原理上花費了很大力氣」。
一天,實驗中發生了一件事情。山下嚴在燒杯中加入了鐵粉和水,攪拌後卻一直不見發熱。「這是怎麼回事呢?」他感到迷惑不解。過了一會兒,意想不到的現象發生了。轉睛一看,鐵粉浮了上來,水面上冒起了熱氣。
![]() |
旭化成的「attakasan」與實驗時的發熱貼(右下) |
「難道是鐵、水、氧氣三個要素都要滿足時才會發熱嗎?」山下嚴終於找到了發熱原理。「我當時太興奮了。這是一切的開始」。「調查腳爐原理」的簡單指令變成了發明發熱貼的使命。
在産品化課題堆積如山的情況下,旭化成提出了5個目標。一、不使用明火;二、輕便耐臟;三、可以長時間保持適當的溫度;四、一次性,價格適中;五、可隨時隨地使用。
由數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調節接觸空氣的量,收集了發熱溫度和保溫時間的數據,進行了多次試製。
最後採用了鐵粉和保水材料分開,使用時抽出隔層使其發熱的結構,試銷售時間為1974年前後。主要銷售對象為針灸師和醫生。當時的單價為300日元,儘管並不便宜,但口碑相傳,據説還受到了演員們的喜愛。
之後,樂天電子工業(現在的樂天集團)1978年推出的「Hokaron」上市。單價為100日元,只有「attakasan」的三分之一。在低價的吸引下,受到各年齡層消費者的青睞。據1981年7月的業界報紙報道,一次性發熱貼的市場已經迅速擴大到150億~200億日元。這與高爾夫等戶外休閒活動興起也有關係。
![]() |
如果拋開「一次性」,會發現手暖爐的歷史更為悠久。
例如江戶時代的「溫石」。據説,當時的人們用火盆或開水燙熱石頭,用布包起來使用。不僅可以取暖,還可以敷在患處減輕疼痛,據説還有減輕饑餓感的效果。懷石料理的由來也被認為是「按照懷裏抱著溫石的程度吃飽肚子」。
明治時代出現了在容器中燃燒麻、穀物或碳粉的「懷爐灰」。從大正時代進入昭和時代後,人們開始使用以汽油為燃料的手暖爐。
還考慮開發迴圈再利用型産品
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一次性」發熱貼利用了鐵粉的化學反應,這一原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沒有火的暖爐」成長為熱銷商品,目前還開發出了貼敷型以及墊在鞋底的款式等各種類型的産品。
雖然「attakasan」不久就停産了,但旭化成現在仍繼續生産發熱貼使用的不織布。山下嚴説:「當時我們對其他公司採取的戰略是,使用旭化成的不織布就不需要支付授權費。如果當時壟斷的話,恐怕就不會普及了」。據他説,看到兒童手握髮熱貼的樣子,就會覺得「研發非常值得」。
新一代發熱貼會是什麼樣子?向有15家廠商加盟的日本暖爐工業會提出這一問題時,相關負責人回答稱,「雖然存在課題,但還是想考慮一下可以迴圈再利用的發熱貼」。
![]() |
商店裏陳列著各種各樣的一次性發熱貼(11月10日,東京都新宿區,圖片經過局部處理) |
在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汽油式手暖爐也在復活。加入燃料就可以半永久性地使用,據説因此受到了年輕人的好評。
隨著時代的變遷,手暖爐的形狀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為人們的身體帶來溫暖。期待能夠誕生出可節約資源、受到人們喜愛的新商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鬼頭Megumi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