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佩克接近俄羅斯看原油減産的門檻
2016/02/02
沙特和俄羅斯均為日産量約1000萬桶的主要産油國,如果合作將對市場産生巨大影響。如果兩國實施5%的減産,共將減少100萬桶的供應量。這相當於解除制裁之後的伊朗在今後半年至1年裏的計劃增産規模。
此外,如果伊朗以外的成員國也同意減産,將削減大約200萬桶,能夠抵消目前被認為過剩的150萬~200萬桶。在非成員國中,阿曼等國也顯示出減産傾向。花旗集團分析師Ronald Paul Smith指出,「如果進行聯合減産,原油價格有可能上漲至每桶40美元」。
歐佩克最近一次舉行臨時大會,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在2008年12月的大會上,除伊拉克之外的11個成員國(當時)同意減産420萬桶。每桶降至30美元左右的北海布蘭特原油在隨後半年裏上漲至70美元左右。此次賣空原油期貨的投機資金戰線過長,如果進行減産,效果有可能更加明顯。
英國調查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商品調查負責人Julian Jessop指出,「歐佩克與非成員國的討論過去從未獲得結果」。沙特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係,很多人懷疑沙特是否真的願意減産,將市佔率拱手讓給伊朗。
此外,原油行情的大幅反彈也難以期待。有分析認為,如果原油價格在某種程度上回升,北美的頁岩油生産將重新恢復勢頭。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預測,美國原油生産2016年以後隨著歐佩克的增産而減少,但頁岩油的投資週期很短,能根據情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增産。
沙特等國對於減産後被北美奪走市場顯示出強烈的擔憂。是恢復原油價格還是確保份額?受油價走低困擾的産油國正被迫作出艱難的選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倫敦 黃田和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