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求有不確定性,明年銅供應將大幅過剩?
2023/11/02
銅的期貨行情已出現調整跡象。在作為國際指標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的月底收盤價連續3個月下跌。其背景是,押注未來去碳化相關需求增加的增産投資和因新冠疫情而停滯的冶煉廠新開工增加,預計供應將迅速增加。與此同時,作為最大需求方的中國經濟的前景也成為風險因素。由於預計會出現供過於求,投機資金的流出已經開始。
倫敦交易所的銅3個月期貨10月31日收盤價跌至每噸8110.5美元,與1月創出的年初以來的最高價相比下跌了15%。按月份來看,自8月開始持續下跌。用於純電動汽車(EV)電池材料的鎳下跌了43%。此外,鋅價下跌31%,鉛價下跌10%,均處於低位。
![]() |
日本住友商事Global Research的首席經濟學家本間隆行表示,「疫情前展開投資的礦山等的供應將在明年以後湧現。海上風力發電和純電動汽車等需求增長受到期待的領域出現放緩,眼前的需求並不強勁,供應過剩也被意識到」。
造成行情下跌壓力的是供過於求預期。銅生産國和消費國加入的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的數據顯示,2024年銅將出現46.7萬噸的供給過剩。預計2023年出現2.7萬噸的供應短缺,但之後將轉為大幅度的供應過剩。
其他有色金屬方面,進入10月後,也相繼出現了認為2024年供應過剩的預測。國際鎳業研究組織(INSG)預測稱,鎳將過剩23.9萬噸,國際鉛鋅研究組織(ILZSG)則預測稱鋅將過剩36.7萬噸,鉛將過剩5.2萬噸。這兩種金屬在2023年也預計出現供應過剩,但2024年的過剩量更大。
![]() |
供應之所以激增,是因為押注未來有色金屬供需緊張、對礦山和冶煉廠的投資相繼推進。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計,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前提下,銅需求屆時將增至2022年的1.5倍。
截至2022年,印尼預計到2024年前將建成以鎳為主的53座冶煉廠,供應量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作為有色金屬的主要消費國之一,中國也在持續增強從海外進口的銅和鋅的生産設備。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預測稱,中國2023年的銅産量將增加2成。
與此同時,因新冠疫情下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混亂而出現延遲的生産設備增強項目也重新啟動。在智利,疫情導致建設時間延長的大型銅礦也已啟動生産。
另一方面,從當前的需求來看,前景出現了不確定性。在銅和鋅領域佔世界消費50~60%的中國,10月31日發佈的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比上個月惡化,跌破了50的榮枯線。
![]() |
中國的煉銅廠(REUTERS) |
中國的房地産市場長期疲軟,1~9月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1%。面向建築材料的有色金屬需求持續低迷。10月31日公佈2023年7~9月財報的美國卡特彼勒的業績超過市場預期,但受到中國需求低迷等影響,股價比前一天下跌了7%。
丸紅經濟研究所的高級分析師李雪連認為,「電力設備投資增加,當前的銅需求正在意外增長,但前景不容樂觀」。
押注供過於求的投機者正在減少多頭持倉。觀察倫敦交易所的投機資金的持倉(未結算餘額),銅截至9月中旬凈買進約1.2萬手,在10月27日出現約1.3萬手的凈賣出。鋅的凈買入規模自9月底以來減少4成,鉛的凈買入量自9月中旬以來減少9成。
瑞穗銀行的調查員江口侑希表示,「雖然存在因美歐停止加息等帶來的經濟復甦、2024年以後需求不斷恢復的預期,但很難預測能否消除供給過剩」。根據世界經濟的前景,有色金屬供需有可能進一步過剩,目前的疲軟行情或將持續下去。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荒川信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