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從丟掉土耳其懸索橋訂單中總結教訓

2017/03/17


      土耳其政府3月16日就全球最大的懸索橋建設計劃與SK建設等南韓企業簽訂了業務合同。IHI和伊藤忠商事等日本企業在競標中落敗。日本政府以技術實力為賣點提出「高品質的基礎設施出口」戰略,但是仍有很多國家很在意成本。今後美國高鐵等重要項目的獲得仍面臨眾多課題。

  

 

      土耳計劃在西部達達尼爾海峽建設和運營長2公里級的懸索橋和長約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費用在100億里拉左右,力爭在土耳其建國100週年的2023年完工。在首都安卡拉3月16日舉行的簽約儀式上,土耳其的交通海事通信部部長阿爾斯蘭表示「這是連接土耳其和歐洲的非常重要的項目。建成後原先靠渡輪需1小時的行程驅車僅需3到4分鐘」。

 

      土耳其此次之所以選中南韓企業是因為韓企將基礎設施轉讓給土耳其政府之前的經營期最短。由於項目採用以通行費收入來回收建設費的BOT(建設、經營、轉讓)方式,經營期越短,土耳其政府的財政負擔越小。

 

      日本企業擁有明石海峽大橋等豐富的建設經驗,但是經營期比南韓企業長1年8個月。誤判了重視控制財政負擔和招標透明性的土耳其方面的想法。

 

      在親日國土耳其的敗北將成為日本今後基礎設施出口的經驗教訓。圍繞連接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新加坡的高鐵項目以及美國的磁懸浮鐵路建設計劃,預計日本將與中國等國展開激烈競爭。日本政府正致力於開展國土交通相石井啟一等「首腦行銷」,不過也需要冷靜分析形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