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版《通商白皮書》30%的內容寫中國
2018/07/10
日本政府7月10日向內閣會議提交了2018年版《通商白皮書》。內容提及通過大規模補貼和基金等國家主導來推動經濟增長的中國,顯示出繼鋼鐵之後,半導體行業也可能出現過剩産能的擔憂。另一方面,該白皮書提及因本國至上主義而與各國發生摩擦的美國的內容有限。此舉也有希望避免對7月下旬舉行的日美部長級貿易磋商産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日本《通商白皮書》自1949年起每年發佈,今年是第70次。在不含索引等的全部324頁中,題為「迅速變化的中國經濟」的項目達到87頁,而中國被視為「震源」的過剩産能問題達到11頁,有關中國的內容佔到白皮書整體的3成,合計達到98頁。
![]() |
圖為2017年版的日本《通商白皮書》(資料圖) |
關於成為貿易戰開端的鋼鐵過剩産能問題,該白皮書將2001年至2016年分為3個期間加以分析,(1)截至2005年,國有銀行向鋼鐵企業積極提供貸款,增強了産能;(2)2006~2015年受利潤率下降影響,政府擴大補貼;(3)自2016年起受到各國的批評,開始削減産能。
在此基礎上,白皮書指出「過多且低利率貸款增加了産能」、「政府補貼在事實上成為企業填補虧空的舉措和盈利性低的企業的續命措施」。
針對半導體行業,白皮書表示有可能繼鋼鐵之後出現過剩産能。中國政府將半導體産業定位為重點領域,通過相當於15萬億日元規模的主權財富基金扶持企業。白皮書表示「與2001~2005年的鋼鐵行業類似」,加強了警惕。
同時白皮書還分析認為,中國在世界上的存在感進一步提高。例如,2017年最大進口來源國是中國的國家達到57個,佔全球的3成,與只有朝鮮1國的2000年相比大幅增加,與居第2位的美國(28國)拉開了近2倍的差距。日本2000年對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南韓等來説是最大進口來源國,但目前已全部被中國取代。
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市場規模也增至世界最大,達到375萬億日元,同時對風險企業投資金額達到2.2萬億日元,僅次於美國,白皮書表示「日本企業商機巨大」。
另一方面,該白皮書提及邁向保護主義的美國的內容僅為短短30頁。主要提及2017年2月以後的日美首腦會談和日美經濟對話,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關於美國總統川普以日本為對象啟動鋼鐵和鋁製品的進口限制一事,納入了「未將日本排除在外令人極為遺憾」這一經濟産業相世耕弘成的談話,但完全沒有關於川普正在討論的汽車額外關稅的內容。日本經濟産業省表示,「在撰寫時間上來不及」,但4月中旬川普就已暗示提高關稅,5月下旬啟動了開徵的討論。政府相關人士有觀點認為,「不希望因多餘內容過度刺激美國」,顯示出對美國的「揣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古賀雄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