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挑戰25項「野心型研究」:人工冬眠、義體人

2019/07/30


      恢復因老齡化而下降的身體能力的「賽博格(Cyborg,或稱義體人類)」化技術、消除地球上的垃圾、「人工冬眠」技術——日本政府在新推出的Moonshot型(探索型)研究開發制度中提出的25個目標候選已經確定。顯示出舉全國之力應對充滿野心的課題的姿態,以此吸引日本國內外的研究者。力爭獲得在解決少子老齡化等課題的同時創造新産業的一舉兩得的效果。

      

   

      Moonshot指的是像將人類送上月球的美國阿波羅計劃那樣、基於大膽構想的探索型研究和開發。如果研究取得突破,有望産生讓社會明顯改變的衝擊。日本政府希望使其成為開發出網際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日本版。

   

      在草案中,設定了少子老齡化、環境和基於科學和技術的處女地開拓等3個主題。在此基礎上,列舉25個研究項目的目標候選,分別設置了截至2035~2060年的實現時間。

   

      將聽取專家的意見,設置優先級,在此基礎上,預計2019年底啟動研究項目的公開招募。計劃在5年裏總計投入1000億日元,最多提供10年支援。

    

      關於日本面臨的少子老齡化問題,將以把劣勢化為優勢的思維推進研究開發。截至2050年,開發基於機器人和活體組織的賽博格化技術。為了應對勞動力不足,將日本農林水産業的一線和工程一線完全變為自動化和無人化。力爭2040年之前實現。

     

      為了兼顧環境的恢復和文明的發展,力爭在2050年之前,將生産活動産生的廢氣和廢棄物全部變為資源加以利用。將開發自動回收扔到海浬的塑膠垃圾的系統和使之變為資源的技術,提出了到2050年從地球上消除垃圾這一目標。

    

       計劃根據數位化的進展和AI(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進一步開拓新産業領域。截至2050年的目標,納入了可以自主獲得諾貝爾獎級科學發現的AI機器人系統的開發。

  

       人工冬眠技術也力爭在2050年之前掌握。通過弄清動物冬眠的機制,將其應用於人類。據稱,通過定期冬眠,有望實現長壽等。

 


      關於Moonshot型研究開發,日本一直在科學技術相平井卓也的統籌下,由專家會議討論制度的推進方式和目標候選等。三菱化學控股集團會長小林喜光擔任主席,媒體藝術家(Media Artist)落合陽一等人也參與其中。

  

      日本在規模上遜色

  

      為了創造有可能明顯改變生活和産業的「破壞式創新」,加強自上而下型的大型研究是國際趨勢。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啟動被稱為「十大創意」的業務,自2018年10月起,每年投入約3億美元規模的資金。歐盟(EU)在自2018年開始的3年裏,將27億歐元投向高風險研究等。中國也通過「中國製造2025」擴大研究投資。

   

      日本的「Moonshot型」研究支援也符合這一趨勢,但預算規模明顯遜色。日本政府將在5年裏將1000億日元定位為初期階段的資金,希望吸引來自企業的投資。但在産學的共同研究規模小于海外的日本,需要構建推動企業積極參加的機制。

   

      日本的科學技術預算近年來基本持平,今後也難以指望大幅增加。在預算有限的背景下,在諾貝爾獎得主等人士中,要求避免推進大型計劃、而是推動多樣化的基礎研究的呼聲根深蒂固。

   

      政府的自上而下型的研究支援此前就已存在,但未達到能夠創造新産業的程度,對於成果和制度的驗證、中期評估等進行篩選的舉措也不夠充分。此次為避免出現半途而廢的「選擇與集中」,關鍵在於選擇對國民具有價值的目標,構建加以推進的體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