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尚未成功
2020/08/29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明辭職之意,持續約7年半的「安倍經濟學」迎來轉捩點。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仍看不到結束跡象,經濟政策處於危機模式,依賴財政支出和貨幣寬鬆的格局仍在持續。安倍的政策支撐了長達5年零11個月的經濟復甦和股價上漲,但將基於結構改革的增長力提高作為重大課題留下來。
![]() |
日本時間8月28日下午2點多,安倍的辭職之意傳出後,在財務省負責應對國會的文書課的職員全體站起來。「不知道會怎樣,只能提心吊膽地關注」,幹部顯示出嚴肅表情。2021年度最初預算編制的概算要求在9月底截止這一日程沒有改變,但難以預測內閣成員和執政黨高層人事調整帶來的影響。
日本繼續依賴財政支出和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倡導貨幣寬鬆、財政刺激和增長戰略這「三支箭」,自2013年全面啟動的「安倍經濟學」帶來的經濟復甦已於2018年10月終結。再加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大,對「二支箭」的依賴進一步加強。
![]() |
日本政府擴張財政,國債發行增加,而日本銀行則力爭維持利率水準,持續買入國債。與「安倍經濟學」啟動之初有所不同的是,日本銀行相繼引進負利率政策等非傳統手段,追加政策的選項正在減少。對財政依賴近一些加強,日本銀行演變為輔助角色的可能性很大。
在三支箭之中,增長戰略並未成為「安倍經濟學」的支柱。由於監管改革遲緩等原因,日本終身雇用等勞動慣例仍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才並未充分轉向增長領域。日本少子老齡化導致勞動力減少的趨勢也沒有改變。根據內閣府的推算,顯示經濟潛力的日本潛在增長率維持低於1%的水準。
如果維持對財政的依賴,財政健全化也將進一步漸行漸遠。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2020年度補充預算中,納入規模超過120萬億日元的財政支出,國家和地方的基礎財政收支(PB)的赤字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從2019年度的2.6%迅速提高至2020年度的12.8%。如果無法維持2025年度實現盈餘的目標,由於國債的評等下降等原因,有可能對經濟産生負面影響。
2012年12月為4.3%的完全失業率到2019年12月降至2.2%,但目前因新型冠狀病毒對策的影響而轉為了上升。在病毒感染長期化之際,如何將政策組合起來,避免經濟的進一步惡化?在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面,擺在日本下一屆政權面前的課題沉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