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讓物價上升2%有些難
2012/12/21
![]() |
日本銀行總裁白川方明在記者會上進行説明 |
日本銀行總裁白川方明在會見記者時表示,「即使在泡沫經濟時期,日本的物價(上升率)也沒有超過2%」。日本最後一次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長期超過2%是在1990年代初。當時的潛在增長率為2~4%,日元行情為1美元兌換140~120日元,長期利率在4~6%以上,經濟及金融市場的環境與目前的差距很大。
從那以後,如果除去引進消費稅時等暫時性因素,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直沒有超過2%。人口老齡化現象迅速發展,潛在增長率降低,這些都是背後的原因。
立刻使物價上升率達到2%的「特效藥」無處可尋。日本銀行為了提高物價而實行的寬鬆政策主要是購買長期國債及股票等風險資産,使資金更容易流向企業及個人。這是一種通過激活經濟活動來促使物價上升的辦法。
但是,如果持續增加購買國債的話,則會被市場理解成由日本銀行承擔政府借款的「財政融資」,出現國債價格因此而暴跌的危險。另一方面,如果大量持有股票等風險資産,日本銀行會出現虧損,需要用稅金來彌補虧空。無論哪項政策,如果運用過度,都會伴有副作用。
即便通過金融政策強行提升物價,如果因工資上升等原因使得實體經濟無法恢復活力的話,居民的消費意願便變得低迷,從而出現相反效果。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山本康雄指出:「如果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方面沒有2%的增長能力,那麼2%的物價上升就與之不匹配」。
日本目前的潛在增長率低於1%,經濟增長潛力不足不可否認。日本央行白川總裁指出,作為物價上升到1%以上的條件,政府要採取措施增強經濟增長能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