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孕治療明年將進醫保,事實婚也適用

2021/12/16


      日本政府12月15日確定了從2022年4月開始將不孕治療納入公共醫療保險(醫保)的方針。針對適用醫保的體外受精等治療,設置開始治療時女性不滿43歲的條件,以及最多使用6次的限制。對男性沒有年齡限制,「事實婚姻」的夫妻也屬於適用對象。日本現在的不孕治療除了部分檢查外,都不適用醫保。在接受治療的夫妻的比率升高的背景下,將不孕治療納入醫保有望減輕個人的經濟負擔。

       

將精子注入卵子的顯微授精的情形(東京都中央區的不孕治療診所)

  

      體外受精和顯微授精適用醫保的條件是,符合日本政府現行的補貼制度,女性不滿40歲的,每生育一個孩子,最多使用6次醫保,40歲以上不滿43歲的最多使用3次醫保。對於更初期治療的指導排卵時間的「監測排卵時間法」、人工授精等不設年齡和次數限制。

 

      對於不適用醫保的治療方法,如果由醫療機構提出申請,也將單獨考慮是否納入可以與保險診療並用的「先進醫療」。

 

      日本厚生勞動省當天向日本中央社會保險醫療協議會(中醫協)實施提案,基本獲得了同意。具體定價將在2022年開年後決定。關於體外受精和顯微授精原則上每次補貼30萬日元的日本政府目前實施的補貼制度,除跨年度的情況外,將在2022年3月底結束執行。

 

      據日本厚勞省調查,日本約3對夫妻就有1對擔心過不孕,實際上約5.5對夫妻中就有1對接受過檢查和治療。日本通過體外受精和顯微授精出生的孩子2007年在總新生兒中佔到1.8%,而2018年的佔比更是上升至6.2%。

 

      不孕治療現在除了部分檢查費用外,在日本屬於不能適用醫保的「自由診療」,除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補貼以外,全部由個人承擔。如果能適用醫保,個人原則上只承擔3成。想要孩子的夫妻的經濟負擔重,日本前首相菅義偉在2020年作為少子化對策的一環,提出了納入保險的政策。

 

      不孕治療:包括將精子注入子宮的「人工授精」以及將從體內取出的卵子與精子受精的「體外受精」等治療方法。據日本産科婦人科學會統計,2019年日本14個孩子中就有1個是通過體外受精誕生的。除了不孕原因檢查等部分檢查外,目前都不適用公共醫療保險,治療費用全部由個人負擔。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在日本,人工授精每次平均需要約3萬日元,體外受精每次平均需要約50萬日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