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經濟政策受質疑
2013/02/20
![]() |
台灣2012年生産總值(GDP,速報值)比上一年增加1.25%。與此前除去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後一直保持平均4~6%以上的經濟增長相比,減速感變得愈發鮮明。
最大原因是對大陸出口的速度放緩。2012年面向佔出口額約3成的中國大陸(香港除外)的出口額比上一年減少3.8%,約為807億美元。作為出口主力的資訊技術(IT)相關産品及化學品等的需求低迷,出現了時隔3年後的首次負增長。
自2008年成立以後,馬英九政權一直致力於通過擴大與大陸的交流來實現經濟增長。在這一方針影響下,台灣企業開始擴大在大陸的生産。台企通過在當地加工原材料及部件,然後向世界出口的商業模式實現了增長。但在大陸人工費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有些時候這種「常勝模式」也開始發生動搖。台灣的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指出:應該從向大陸一面倒的增長模式中擺脫。
![]() |
另一方面,馬英九政權在去年實施了大幅提高汽油價格及電費的措施。從今年1月開始,再次開始對面向個人投資者的出售股份收益徵稅。去年11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馬英九譏諷為「bumbler(譯者注:意為優柔寡斷、總是犯錯的人)」,引發了馬英九政權提出抗議的軒然大波。
去年年底以後雖然台灣出口額等各種指標開始好轉,但「逆風」仍然很強。台灣TVBS旗下調查公司於2月上旬實施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於馬英九政權回答「滿意」的只有14%,第2任期就任以後一直保持著過去最低水準。另一方面,回答「不滿意」的為63%,佔了多數。其他調查公司的調查也顯示出大概相似的數值。
台灣領導人的4年任期受到保護,即使在支持率很低的情況下也無需辭職。但是,目前所處的環境使馬英九很難提出其力爭實現的與大陸政治交流等獨家政策。從去年11月開始,馬英九政權提出了對回歸台灣的投資的獎勵政策,凡此種種,正在加緊對外需主導的增長模式進行調整。
(山下和成 台北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