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變讓德班博弈「戲劇性」

2011/12/07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COP17)12月6日開始部長級會議,進入了正式談判階段。會議最大的焦點就是中國和美國的應對舉措。中國已經表明接受歐盟(EU)提案,構建2020年以後的新框架。美國和日本將如何應對受到各方關注。

圖為在COP17會場外抗議不要核能的遊行隊伍

     「我們希望直接確認中國的真實意圖」,歐盟歐洲委員會專員赫澤高(Connie Hedegaard)於12月5日的記者會上這樣説。

      地球變暖對策國際談判的主要觀點有:(1)延長僅日歐等國家承擔減排義務的《京都議定書》;(2)構建包含主要排放國中美在內的全面框架。在國際談判陷入停頓狀態之際,發生了"戲劇性轉折",那就是中國突然表明接受減排義務。

      中國表明2020年以後願承擔減排義務,這個表態可以説是對歐盟提案的支援。《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底到期,作為同意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條件,歐盟要求啟動談判路線圖,即在2015年之前就2020年以後的新框架達成一致。

      當然,中國的決定也充分考慮了本國得失。中國接受減排義務的前提是延長《京都議定書》以及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援。如果這一框架得以實施,到2020年之前,溫室氣體排放也就可以不受限制。中國的戰術就是,以將來的負擔來換取眼前的利益。



       中國的方針轉變似乎也招致了為反對減排義務而採取一致行動的其他國家的反彈。印度環境和森林部長那塔拉彥於12月6日就表示了對中國的不滿。各國之間的博弈將更加激烈。

     能否就2020年以後的新框架達成國際協議?成為關鍵的就是美國和日本的決定。

     目前,美國面臨國內財政問題和明年的總統大選,在現階段已經決定持觀望態度。不過,如果能夠暫時不承擔減排義務就可以解決問題,美國也很容易贊成構建2020年以後的新框架。因此,對於歐盟和中國的合作,美國很可能採取靈活的姿態。

      另一方面,日本與俄羅斯和加拿大等3國均強烈反對2013年以後仍然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承擔減排義務。根據《京都議定書》,日本實際上承擔了比歐盟等國家更重的減排義務。此外,還存在日本産業界的反對和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等的影響。

      如果美國與歐盟及中國走到一起,就將由歐美中主導來討論2020年以後的框架,而作為最終結果,2013年以後延長《京都議定書》的議案也有可能獲得支援。本屆大會主辦國南非總統朱瑪於12月6日進行開幕演説時表示「《京都議定書》的延長是必須的」。

(上杉素直 南非德班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