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會不會再來?
2014/12/17
![]() |
在1997年以泰國貨幣泰銖暴跌為開端不斷擴大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各國當局曾嘗試通過拋售美元、買入本國貨幣來穩定局面。但大量拋售的趨勢並未終止,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外匯儲備陷入枯竭,最終出現了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金融援助的事態。
而作為提供援助的交換,IMF要求各國採取削減財政支出等旨在實現財政健全化的嚴厲應對舉措,結果導致了經濟活動反而陷入冷卻的惡性循環。
因此,東盟各國決心避免再次陷入危機,為此一直在加強行情暴跌落時可構成安全網的外匯儲備。東盟10國合計的外匯儲備截止2013年達到8061億美元,處於1997年的5倍以上的水準。其規模成為市場認為「亞洲金融危機不可能重現」(泰國大型證券公司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策略分析師麻尤里•喬溫坎(音譯))的主要根據。
在2008年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雷曼危機)之後,在過去的貨幣危機中席捲市場的對沖基金等的投機性活動也略微趨於降溫。樂觀派的根據是,認為最近的原油價格暴跌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復甦和抑制通貨膨脹起到積極作用。
(吉田涉 新加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