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全球無現金化

2021/05/13


      以新冠疫情為契機,全球無現金化進一步發展。法國諮詢公司凱捷諮詢(Capgemini)的調查顯示,2021年全球無現金支付筆數比5年前增加7成,達到約8395億筆,預計到2023年超過1萬億筆。消費者、零售和服務企業雙方對支付APP等金融科技服務的利用都在增加。

  

  

      在美國居住的男高中生(17歲)的錢包中連1美元的現金都沒有。父母利用匯款APP「Greenlight」,每週轉50美元零用錢。通過該APP的卡可以購物,在咖啡店均攤費用時,則可通過匯款APP「Venmo」或「Zelle」將轉給朋友。在乘坐地鐵時,只需在入口處掃一下ApplePay。

 

      美國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的調查顯示,2020年美國利用2種以上數位支付手段的人佔比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達到58%。按不同場景使用多種數位支付和匯款手段的人正在增加。美國貝寶控股公司(PayPal Holdings Inc.)旗下的個人匯款服務「Venmo」正在普及,甚至演化出了「venmoing」這個含義的動詞。

 

      1998年創業的貝寶是金融科技的代表性支付公司。買家在網購支付時無需告知賣家自己的信用卡和銀行帳戶的資訊。進駐的國家超過200個。截至全球遭遇疫情的2020年底,活躍用戶人數達到約3.77億人,在1年時間內增加了24%。

  

1998年創業的貝寶是金融科技的代表性企業

    

      以疫情為契機,不僅是消費者,零售企業也在加快支援數位支付,這將推動無現金化。零售店利用的是貝寶和美國Square等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貝寶2020年的支付總額比上年增長31%,達到9360億美元。向零售店提供支付終端的Square在2021年3月發佈的報告中分析稱,「如果沒有疫情,最近1年完成的去現金化轉型或將花費近3年」。

  

      在美國,傳統的金融巨頭也將加快推進數位化。以美國銀行為例,個人匯款服務「Zelle」的用戶人數截至2021年3月達到1350萬人,比上年同月增長3成。利用數位銀行(digital banking)的家庭的比例達到7成。

 

      在紐約居住的50多歲女性此前利用支票完成了醫療機構的支付,但最近醫生表示「希望選擇Zelle進行支付」,改為了數位支付。

 


   

      在亞洲,在中國率先普及的無現金化還擴大至周邊國家。馬來西亞的手機支付「Touch’n Go eWallet」註冊用戶截至2021年1月達到約1500萬人,在1年時間了翻了一番。將內嵌ID資訊的晶片簽貼在車窗上,道路費用與手機支付綁定,可自動完成支付。運營企業由馬來西亞當地企業和中國螞蟻集團共同設立,在餐廳和零售店也能利用。

 

      在東南亞,除了網約車企業Grab和GoJek等的支付服務與中國支付APP之外,這種各國當地企業的支付APP也不斷誕生。在南美,數位銀行在沒有銀行帳戶的人們之間迅速普及,正在推動無現金化。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南美的數位銀行達到40多家,巴西的Nubank、Neon和C6 Bank、墨西哥的Klar在疫情下擴大了用戶。

 

      疫情明顯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網上購物和外賣配送不能缺少信用卡和手機支付。VISA卡2020年冬季在世界9個地區實施的調查顯示,線上上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中小企業比例從同年夏季的27%增加至43%。

 

      美國埃森哲預測稱,到2030年,全球按金額有48萬億美元、按筆數有2.7萬億筆支付將從現金變為無現金。如果利用者親身感受到無需隨身攜帶現金、利用卡和智慧手機輕鬆支付的便利性,在疫情結束後,也不會重返以現金為主的消費行為。

 

      如果邁向無現金化,防止犯罪和個人資訊保護的重要性也將提高。包括這些對策在內,能否讓自己適應「去現金化」的世界,將左右金融服務公司的未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