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貨幣貶值引發債務風險

2022/11/02


       隨著亞洲貨幣的下跌,亞洲政府和企業以美元計價的債務負擔加重的擔憂浮出水面。顯示債務違約擔憂程度的信用違約互換(CDS)費率在多國出現上升。由於投資者對匯兌損失提高警惕等原因,亞洲主要股市指數相較於全世界呈現出明顯的下跌趨勢。

  

       亞洲各國的加息步伐比美國緩慢。受貿易收支惡化等的影響,各國貨幣兌美元匯率相較於2021年度末下跌1成以上的情況十分突出。韓元下跌17%,菲律賓披索下跌12%。印度盧比下跌10%,兌美元匯率低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水準。

 

       越南盾也刷新貨幣危機時的低值,越南國家銀行(央行)將越南盾兌換美元的即期匯率從±3%擴大到了±5%。貨幣保護有可能已經難以為繼。

 

       新興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在籌集借款等資金時多是以美元等外幣來計價。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顯示,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在南韓、印度、泰國的債務總體中佔7成,在菲律賓的債務中佔到97%。原因是外幣利率比本國貨幣低,而且投資者不用承擔匯率浮動風險,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

 

 

       籌措的資金一般會兌換成本地貨幣來使用。由於償還債務時需要換回美元來支付,因此貨幣貶值的話,國家和企業就需要使用比借款時更多的本地貨幣來還債。

 

       由於擔心債務償還負擔加重,國債CDS費率(5年期)出現上漲。菲律賓為1.3%,印度尼西亞為1.4%,均飆升至3月底的兩倍左右,處於約2年半以來的高位。南韓也上升至0.7%,是201711月以來的高位。

 

 

       企業的CDS費率也出現上漲。除日本外的亞洲CDS指數(由40個代表性參考實體構成)價差為2.3%,擴大到了11年來的高水準。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西浜徹指出,「投資者已開始防備貨幣貶值導致的信用能力惡化」。

 


 

       股價也低迷不振。如果債務償付負擔重,資金就會難以用於增長投資。把主要亞洲股價指數化的MSCI亞洲指數(不包括日本)比2021年底下跌28%,比全球股指(同比下跌18%)跌幅更顯著。

 

       對用美元交易的海外投資者而言,亞洲各國貨幣下跌還會帶來基於美元的收益減少。SMBC日興證券的平山廣太指出,「貨幣存在貶值預期,並且海外投資者擔心匯兌損失,因此很難投資亞洲股票」。

 

亞洲各國貨幣

 

       在製造業集中的亞洲,貨幣貶值會通過出口的增加而促進企業業績改善。但在全球加息的背景下,也伴隨經濟衰退的業績惡化風險也容易被意識到。

 

       日本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的經濟也受防疫封控影響而放緩。

 

       易受經濟惡化影響的高科技股佔比高的台灣加權指數比2021年底下跌29%,南韓綜合股價指數(KOSPI)比2021年底下跌23%。

 

       亞洲貨幣持續面臨下跌壓力。市場關注的是各國外匯儲備減少。南韓最近的外匯儲備比20217月的峰值減少了12%左右。印度、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也比峰值減少1成左右。

 

       泰國比202012月的峰值大幅減少3成左右,比2021年底減少2成。泰國被認為正在實施為了保衛貨幣而拋售持有的美元、購買本國貨幣的外匯干預。

 

       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積累的外匯儲備也要用於支付對外債務。需要確保一定水準的外匯儲備,有聲音指出「用於外匯干預的‘實彈’可能有限」(三菱UFJ銀行的井野鐵兵)。

 

       隨著英國首相更疊,歐洲金融市場的混亂正逐漸平息,日本大和證券的谷榮一郎指出,「投資者拋售的矛頭有可能從歐洲轉向亞洲圈」。如果貨幣繼續貶值,亞洲資産的拋售可能進一步加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犬瑛、井口耕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