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銳減
2013/07/16
![]() |
![]() |
印尼、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除中國以外的12個國家及地區的外匯儲備總和截至6月底約為2萬9700億美元,比4月底(約為3萬300億美元)減少了2.2%,創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2011年11~12以來的最大減幅。
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言及量化寬鬆收縮以來,美元資本迅速從新興經濟體流出,在外匯市場上,印尼盾等新興經濟體貨幣相繼出現下跌。因為一旦貨幣驟貶致使進口物價上漲,很容易導致通貨膨脹,所以各國實施了大舉購買本國貨幣的干預措施,從而使外匯儲備出現減少。
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6月底的外匯儲備餘額約為3.5萬億美元,高於3月底的3.4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不過,4~6月的增幅比1~3月有所縮小。
新興經濟體大舉拋售美國國債將成為美國國債市場動盪的主要因素。因此,SMBC日興證券的外匯策略分析師野地慎指出「此舉很可能導致美國長期利率出現上升」。據美聯儲統計,海外央行持有的美國國債等證券餘額6月底比上個月減少了400億美元以上,為2011年底以來的最大減幅。
新興經濟體吸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一直積極積累可應對資金外流問題的外匯儲備。08年雷曼危機後美國擴大了量化寬鬆,尋求高利率回報的資金湧入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實施賣出本國貨幣的干預措施,使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目前這種趨勢正因美國收縮量化寬鬆的預期升溫而出現逆轉。
不過,目前12國和地區的外匯儲備總和約為10年前的3倍,仍處於較高水準,所以摩根大通銀行的首席外匯策略分析師棚瀨順哉認為:「目前的情況不會引發連鎖貨幣危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