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否值得期待?
2013/12/20
針對澳大利亞英語開展調查的澳大利亞國家辭典中心將「比特幣(bitcoin)」這個單詞選為「2013年的代表性詞語」。這是因為,在産品和服務的貨款結算過程中使用比特幣的人正在急劇增加。
引起各國央行關注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央銀)行長格蘭•斯蒂文斯對當地媒體表示,「雖然還處於努力了解的階段,但的確很能激起人們的興趣」。
![]() |
被用於網際網路結算的比特幣,其發行總額按時價計算已在90億美元左右。比特幣無需通過金融機構即可匯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幾乎不需要支付手續費。
美國喬治亞州的BitPay公司經營的結算網路,已有全世界超過1萬4000家零售商加盟。除了個人電腦、戶外用品和服裝之外,飛機票和送貨到府的批薩餅也可以用比特幣購買。據稱,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旗下的太空旅行公司也接受比特幣支付。
此外,比特幣還可以在專業的交易所兌換為美元和日元等流通貨幣。居住在紐約的丹尼爾•李(音譯)在向居住在南韓的妹妹匯款時會使用比特幣。據稱,與銀行轉帳不同,使用比特幣不但手續費低廉,而且「還能在收款地以需要的幣種取出需要的金額,因此很具有吸引力」。
投機資本流入
雖然比特幣正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普及,但與流通貨幣不同,還沒有通過央行調節其流通量的機制。除了網際網路結算的需求之外,投機資金也流入了比特幣市場。
總部位於日本東京的專業交易所Mt.Gox,截止12月17日的交易價格為1比特幣兌760美元左右。而11月初只為210美元左右的價格,到當月下旬就創出了約1240美元的歷史高點。雖然之後比特幣的價格回落,但與今年年初相比,最近的交易價格卻然膨脹至約60倍。
最初僅是一部分有限人群將其當做「貨幣」使用的比特幣,如今卻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成為這一契機的是今年3月發生的塞普勒斯金融危機。當時,面臨金融危機的塞普勒斯政府,要求在銀行存款的人也承擔責任,實施了罕見的「存款減記」。結果導致銀行存款受到保護的常識被破壞。
進入11月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寫有,「如果形成安全而有效的系統,從長期來看值得期待」等內容的書信被曝光,之後華爾街的投資者開始將資金投向比特幣。
比特幣的世界普及,反映出了人們對受國境和監管束縛的現有金融體制的懷疑。
中國也是比特幣使用迅速擴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可用比特幣進行支付的餐飲店等仍然很少,但據稱最近中國大約佔到了世界交易總額的一半。在中國,人民幣和外匯無法自由兌換,向國外投資也受到限制。因此,以投機為目的購買比特幣的現象出現過熱。
比特幣之所以受到熱捧,還有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日美歐啟動貨幣寬鬆政策所産生的影響。日美歐向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對經濟構成了支撐,但也帶來了貨幣價值可能被稀釋的風險。在這一點上,具有稀缺價值的比特幣近似于黃金和原油等實物資産。
由於各國政府和央行並未介入比特幣交易,比特幣作為結算手段並未獲得法律支援,所以也面臨風險。
![]() |
負責貨幣與比特幣兌換的是民間的專業交易所。如果其經營陷入困難,將會産生無法將比特幣換回流通貨幣的風險。與此同時,將比特幣用於非法交易和洗錢等行為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視。美國紐約州已經開始討論引入交易時進行身份確認的制度。
認識「比特幣」
提到網際網路上的結算手段,一般會聯想到信用卡和電子貨幣。但是,比特幣卻不僅只是將各種貨幣做數位化處理,其自身也擁有作為資産的價值。這就其主要特徵。
在專業交易所進行兌換
如果要使用比特幣,首先需要在網際網路上開設相當於「錢包」的帳戶。然後,在為數眾多的專業交易所中的任何一家用自己的美元或日元購買比特幣。也可以作為與網上商品等值的貨款等獲得比特幣。
![]() |
複雜的加密技術
比特幣可以説是在網際網路上四處流動的一種「數字代碼」。其創始人是一位署名Nakamoto Satoshi的身份不明的工程師。而對這一系統進行管理的則是分散于各國的匿名技術人員。
複雜的加密技術使得比特幣難以被複製,而這種稀缺性則帶來了它作為資産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説,比特幣更接近於「黃金」,而不是貨幣。
比特幣不受各國金融監管的束縛,中央銀行的控制也不起作用。以流通貨幣為例,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流通量來維持其價值。但比特幣則由程式決定了流通量的上限。一般而言,購買比特幣的人越多,其價值就會越高。
雖然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如果利用技術破解其複雜的計算方法,就能自己創造出比特幣。這與自己從地下挖出黃金非常相似。因此專家將這項工作稱為「挖礦」。
洗錢問題的溫床
由於可在網際網路上自由流動,比特幣可以到達全世界任何地方。而且不通過銀行渠道,所以基本無需支付手續費。比特幣可以説是全球化時代特有的結算手段。但正是這一特殊性,使其可能成為非法交易或洗錢的溫床。目前,一般的網路結算和投資是其主流,不過據相關人士表示,「以前經常被用於地下組織的毒品和手槍交易」。此外,還有專家指出了通過比特幣傳播電腦病毒的問題。
(蔭山道子 紐約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