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成世界經濟復甦領頭羊
2021/04/0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6日修訂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把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期上調至6.0%。按國家來看,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上調至6.4%,中國上調至8.4%。其背景在於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但也存在需求快速復甦引發新興市場國家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的政策運營日趨困難。
![]() |
世界經濟復甦的火車頭是美國。IMF鑒於拜登政權主導的鉅額財政刺激和美國國內的疫苗接種加速,上調了增長率預期。2021年內,美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將恢復至新冠危機前的水準。
美國3月敲定的1.9萬億美元追加財政刺激的支柱是1萬億美元的家庭消費支援。在美國,由於疫情下減少消費,家庭的過剩儲蓄被認為達到1~2萬億美元,相當於整體的1個月收入。如果消費需求迅速擴大,與之相應的供給有可能跟不上。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和汽車需求的快速復甦,以汽車半導體為中心,全球半導體出現短缺。形成與智慧手機等數位設備互相爭奪的局面,IMF還設想到無法滿足需求的事態。
IMF在報告中針對供應鏈中斷分析稱「並不嚴重」。不過,半導體短缺導致的汽車生産暫停會造成就業惡化等,有可能拖累經濟復甦的腳步。
中國較早控制新冠疫情,投資等企業領域拉動了經濟復甦。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也成為東風。另一方面,IMF還指出,世界範圍內「存在差異的復甦」將擴大。
![]() |
湖北武漢的工廠(資料圖,reuters) |
日本和歐元區的2021年增長率預期分別比上次提高0.2個百分點,上調至3.3%和4.4%,但由於疫苗普及緩慢等影響,恢復至危機前的水準要等到2022年。財政沒有餘力的低收入國家在經濟刺激舉措方面受到制約,2021和2022年的增長率預期分別被下調0.8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
今後的風險之一是通貨膨脹。由於經濟復甦預期,美國長期利率呈現上升態勢。如果美元隨之升值,導致財政基礎薄弱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貶值,有可能引發資金外流。
巴西和土耳其3月大幅提高了政策利率。在疫情導致經濟凋敝的背景下,如果這些國家被美國經濟對策等影響、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而推進貨幣緊縮,將出現本應復甦的經濟轉為惡化這種扭曲局面。
通膨壓力已開始通過商品行情波及新興市場國家。顯示國際大宗商品綜合價格波動的路透社核心商品CRB指數從2020年底的約167水準上漲至目前的190附近。而在原油市場,WTI(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近期合約)徘徊在每桶60美元附近。
指揮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的美國財政部部長葉倫在擔任美聯儲(FRB)主席的2016年,曾在演講中提及「高壓經濟」論。其內容是如果持續刺激需求,投資和勞動力遲早將恢復,經濟的供給能力也將增加。由於率先刺激需求,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
還有聲音指出,美國的鉅額財政政策推動資金流入股票市場,存在導致資産泡沫的風險。法國巴黎銀行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表示,「央行有必要詳細調查是否發生了金融失衡」,對資本市場的過熱表示了擔憂。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