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5國將超越亞洲四小龍成為亞洲引擎
2013/01/18
![]() |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推算顯示,由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組成的「東盟主要五國」的名義GDP總量到2014年有望達到2.436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2%,將首次超越由南韓、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組成的NIES(同比增長6%,為2.4080萬億美元)。10年前,東盟主要五國的名義GDP僅為NIES的一半,而去年則縮小至僅相差約2千億美元。
東南亞發展的原動力是中産階層的崛起。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顯示,在人口約為2億4千萬、位居世界第4位的印度尼西亞,2009年僅為500萬人的中等收入階層(年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為1萬5千~3萬5千美元)到2015年將增加至3千萬人。
此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政治實現了穩定。在前首相戴克辛下台後,泰國曾持續面臨包括軍方勢力在內的朝野政黨對立,但這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非常有限。而菲律賓也在艾奎諾三世的領導下實現了穩定。
東南亞國家還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改善了外匯儲備等經濟基本面,抗危機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在去年的歐洲債務危機中,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股票市場均創出了歷史新高。
與此相反,上世紀80年代取得飛躍發展的「亞洲四小龍」(NIES)在實現富裕的同時,由於面臨少子老齡化問題,內需明顯增長乏力。今後,到東南亞市場尋找出路的日本企業和亞洲四小龍企業的競爭將日趨激烈。
東南亞是日本汽車和電子機械的重要市場。在汽車市場方面,以豐田汽車和本田為核心,日系企業在印度尼西亞佔據9成份額。印度尼西亞去年剛剛成為全年汽車銷售超100萬輛的市場。但在平板電視、洗衣機和冰箱領域,南韓LG電子獨佔鰲頭。而在手機領域,三星電子則在整個東南亞市場均強於日本企業。
在金融領域,以規模最大的新加坡發展銀行(DBS)為首的新加坡三大銀行將與日本3大銀行展開競爭。在通信領域,新加坡電信在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具有領先優勢。
(佐藤大和 新加坡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