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支撐全球製造業

2013/01/21


      以美國和中國為中心,製造業的景氣度正在回升。從顯示製造業景氣度的指數(PMI)來看,繼美國之後,中國也回到了50的榮枯線上方,全球整體的指數在去年12月時隔7個月重回50以上。其原因在於美國新車銷售堅挺、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加快以及全球高科技産品的去庫存化告一段落。不過,世界銀行指出,世界經濟復甦「仍然脆弱」。從整體來看,景氣度仍然不盡相同。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英國金融資訊公司Markit Group與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去年12月為50.2,連續4個月出現改善,時隔7個月重返50上方(高於50表明製造業活動擴張,低於50則表明製造業活動萎縮)。該指數是以製造業的採購經理人為對象,對生産、就業和訂單等的動態進行調查後而得出的。在判斷世界經濟動態方面,該指標備受關注。在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美國,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發佈、自夏季起明顯惡化的製造業景氣指數在12月為50.7,時隔2個月重回50的榮枯線以上。

       由於歷史性低貸款利率和金融危機後減少購車帶來的反向作用,美國新車銷售創出了5年來的最好水準。美國通用汽車旗下位於田納西州南部的Springhill工廠已經重新啟用2009年陷入破産時停用的設備。主力SUV工廠已經開始滿負荷生産。美國福特汽車等也在主力基地開始24小時生産。各汽車廠商的工廠開工率基本已經超過9成。雖然整體來看疲軟行業仍然很多,但由於住房市場曙光初現和因「頁岩氣革命」而獲利豐厚的能源相關行業表現強勁,製造業已經呈現出積極態勢。

       而中國,匯豐銀行發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在12月為51.5,比上月上升了1個百分點。為了刺激經濟,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審批,在這樣的背景下,鋼鐵廠商等由於看好需求增長,已經開始擴大生産。雖然有觀點擔心這將導致産能過剩,但確實目前的景氣度得到了改善。自夏季起呈現緩慢改善態勢的南韓和台灣的PMI在12月也時隔7個月重回50上方。有觀點認為,「高科技産品的去庫存化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接近尾聲」。

       不過,環顧全球數據可以發現,改善的程度仍然大不相同。歐元區的PMI在12月已經復甦至9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但依然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由於歐洲中央銀行(ECB)積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金融市場已經趨穩,但企業的心理並未大幅改善。德國西門子的銷售額在美國和中國等市場將增長1成左右,而在歐洲則仍然低迷。西門子 CEO 羅旭德説:「企業投資和公共投資仍然欠缺強勁勢頭」。

    日本的PMI在12月為45,相比上月的46.5下了1.5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出現下滑,創出了3年零8個月以來的新低,疲軟態勢非常明顯。來自中國的訂單減少等因素對此産生了消極影響。

    雖然製造業的行業景氣度出現了好轉跡象,但前景也面臨諸多負面因素。巴克萊資本銀行的分析師Julian Callow 認為「全球生産活動近期仍然看不到從急劇減速中復甦的跡象」。在美國,圍繞提高債務上限的朝野政黨對立在今年春季必然激化。在充滿不確實性的狀態下,企業或將持續抑制用工和設備投資。

    再看中國,作為消極因素,外需的不穩也將持續發酵。中小企業的景氣度也持續位於50下方,經濟回暖的範圍仍然有限。此外,供應過剩等結構性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北京等大城市的房地産投資再次呈現過熱態勢。如果在經濟復甦的腳步趨穩之前就出現泡沫風險,那麼貨幣政策等的抉擇有可能更加困難。(西村博之 紐約報道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