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遲鈍阻礙日本向成熟國家蛻變

2012/02/02


       2005年,日本政府所屬的經濟財政諮詢會議發佈的一份題為《日本21世紀展望》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日本將淪為貿易收支赤字國」。這項預測雖然看起來準確無誤,但在具體的判斷內容上卻出現了2個錯誤分析,那就是對淪為貿易赤字國的時間和淪為赤字國理由的判斷。

收支結構轉變早了20年

       報告預測日本淪為貿易赤字國的時間是2030年。預測的理由則是醫療相關服務等內需擴大導致的「良性進口增長」。而現實則是日元升值和産業空洞化導致的出口疲軟以及電力危機帶來的燃料進口的增加。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個錯誤判斷,那就是日本家庭收支儲蓄率的急速降低。顯示家庭收支中儲蓄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的儲蓄率在1990年曾經超過10%。而到2010年這一數字已經降至2.1%。雖然主要原因是老齡化不斷發展導致的沒有工資收入的老年人口不斷擴大,但儲蓄率降低的速度仍然超出了預測。

       《日本21世紀展望》描繪稱,日本在淪為貿易赤字國的2030年以後,還可以通過海外資産的利息和紅利等資産收入盈餘來維持經常收支順差。雖然該預測錯誤判斷頻出,但從「出口立國」轉向「投資立國」趨勢則已經初露端倪。

       日本尤妮佳公司投入約100億日元收購了越南紙尿褲大型廠商Diana公司。該公司社長高原豪久稱,「我們將全力追求産品上市速度,以領先於對手」。日本內需型的日用品廠商也在加快擴展亞洲其他國家業務的腳步。去年,由於日元升值等原因,日本企業發起的海外企業併購案涉及金額已經超過5萬億日元,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而日本企業從海外子公司等渠道獲得的紅利在2010年也已經高達3.1萬億日元,這一數字是10年前的3.3倍。

       「即使不能通過貿易賺取外匯,仍然可以借助過去長期積累的對外凈資産帶來的利息和紅利來實現盈餘」,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等人倡導的「國際收支的發展階段」這一説法,即使一國出現貿易赤字,但仍可以借助資産收入盈餘來維持經常收支順差,這種狀態意味著從「未成熟的債權國」向「成熟的債權國」的轉變。不過日本向成熟債權國型收支結構轉變的時間比預測提前了20年左右。而作為轉變前提的日本投資的全球化程度卻沒有趕上。

盈利能力成為瓶頸

       如果觀察日本2010年底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名義GDP的比重,可以發現日本只有15%,而英國則為75%,德國為43%,美國也高達33%。由此可見,在主要國家中,日本起步晚的問題非常明顯。

       此外,盈利能力也是也是日本向「投資立國」蛻變的瓶頸。據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統計顯示,2010年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收益率為4.6%。與美國的8.9%和英國的7.5%相比相形見絀。因此,在對外投資的數量和品質兩方面,日本企業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對外投資導致産業空洞化加速,就存在喪失日本國內就業承接地的風險。為了避免衰退,進而走向成熟,不斷開放市場以吸引直接投資的「開放政策」必不可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