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中美出口額或時隔四年逆轉
2012/11/06
![]() |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日本的最大出口對象國由美國變成中國。當季度面向美國的出口額由危機前的4萬多億日元下跌至1萬億日元,另一方面,對華出口額則徘徊在3萬億日元左右,支撐著日本的外需。而進入2012年之後,面向中美兩國的出口額均為2萬億日元左右,十分接近。
其原因是中國經濟明顯減速。中國7~9月期實際增長率降至7.4%、連續7個季度下滑。中日關係趨冷更是雪上加霜。第一生命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濱利廣預測稱,「本年度美國很可能時隔4年重新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對象國」。
近年來,經濟學家一直在討論中國是否迎來了「路易斯轉折點」。這是英國學者亞瑟·路易斯提出的理論,意思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完畢、陷入勞動力不足狀態。
![]() |
更為嚴峻的是年輕人口的減少。在平均退休年齡為50多歲的中國,雇用以10幾歲到30幾歲的人群為主。據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統計,中國15~39的人口在05年達到頂峰5.6億人後開始下滑,預計2030年將減少至4.4億人。而在接受大量移民、彌補了年輕人口減少的美國,雇用明顯過剩。
法國巴黎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分析稱,中國在約2年前就迎來了路易斯轉折點,潛在增長率下跌至6~7%。同時指出「雷曼危機後的4萬億刺激政策使發現問題和出台對策的時間延後」。
日本經濟産業省為了使外需不過分依賴中國,正在倡導擴大包括美國在內的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和自由貿易協定(FTA)。在日本汽車和工程機械廠商中,已出現了「有必要重新認識英語圈,調整出口戰略」的意見。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高見浩輔、財滿大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