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實體清單」讓日企擔憂
2020/10/12
中國將制定新法律,加強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的出口管制。中國將以安全保障的理由,擬定禁運企業名單,禁止向特定企業出口。中國此舉意在對抗美國加強針對華為技術等中國企業的禁運措施。如果中國採取將美國企業列入名單的實際措施,中美間的報復戰也有可能逐步升級。
![]() |
在中美對立加深的背景下,美國自9月15日起全面禁止向華為供應使用美國設備和設計軟體的半導體,強化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此前,中國一直批評美國的這些制裁措施是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打壓中國企業。
借助新法律,中國也將能以美國同樣的理由,出台針對美國企業等的禁運措施。面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海外的擔憂或將進一步加強。
中國根據新法律擬定的禁運企業名單相當於美國「實體清單(Entity list)」的中國版。作為對美國的報復措施,中國有可能將美國知名企業列入名單。日本「安全保障貿易情報中心」認為,「雖然日本企業不得不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但被認為危害了中國國家安全的可能性也並非為零」。追隨美國對華制裁的日本企業也有成為對象的風險。
技術和服務也成為管制對象
將於10月13日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將審議新的出口管制法草案,最早2021年施行。該法案由中國商務部於2017年6月公佈草案。在2019年12月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進行了第1次審議,2020年6月底進行第2次審議。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中國將根據新法律擬定清單,明確基於安全保障需要被管制的品類、技術和服務。具體清單將在今後確定,但關於被列入的物項,中國的出口企業必須提前提交有關最終客戶企業和用途的證明書。根據相關證明,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轉為軍用的可能性和出口目的地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後頒發出口許可。
在中國版實體清單中,如果中國認為有可能損害國家安全或最終客戶企業不經允許擅自改變用途,作為制裁措施將被列入禁運名單。對象不僅是美國等的最終客戶企業。加工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然後將中間産品和完成品出口到海外的日本等「第三國」的企業也成為對象。
日本企業也可能受影響
相關人士表示,加強出口管制的戰略物資有可能包括中國掌握生産份額超6成的稀土。日本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中國曾經在中日關係惡化時採取過稀土出口管理措施。已嵌入全球供應鏈的日本中間産品企業等有可能被意外波及。
![]() |
例如,稀土中的「鏑」是純電動汽車等使用的高性能磁鐵不可或缺的。生産地幾乎僅限於中國。中國的統計顯示,2018年鏑對日本的出口占到72%。日本企業從中國採購鏑製造磁鐵,然後向全球銷售。如果中美對立激化導致美國企業成為禁運對象,供應産品的日本磁鐵企業的採購也可能受到影響。
大和綜研調查了日本較為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産品,其中無人機高達62%,電晶體等半導體器件為52%。用於汽車零部件等材料的鎂達到9成,作為積層陶瓷電容器等主要原料的碳酸鋇等也超過9成。
中國的出口管制法草案還加入了域外適用的條款。明確指出,對於中國國外的違規行為也將依法處理並追究其法律責任。具體的處罰內容目前不明,但難以否定有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北京 川手伊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