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金成為日本新興企業的大買家
2021/10/22
海外資金已迅速成為日本國內初創企業的買家。2021年1~9月,海外以日本初創企業為對象的併購(M&A)金額達到4000多億日元,為去年同期的22倍,首次超過了日本國內企業的收購額。對於依賴以個人資金為主的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初創企業來説,融資難度降低,可以加快增長性投資。
![]() |
日本併購顧問公司樂國富(RECOF)統計了以新興企業為對象的併購情況。1~9月海外企業和投資者的併購金額(包括出資)猛增至4066億日元,自2000年調查開始以來首次超過日本國內企業的併購金額(3621億日元,增長51%)。即便從全年數據來看,海外企業的併購金額也已超過2015年的峰值529億日元,創歷史新高。
雖不在此次的統計對象之列,但目前英國投資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已決定以1100億日元左右的價格收購日本的未上市企業、運營「家庭教師Try」的TryGroup。海外企業正在持續進行積極投資。
從1~9月的交易宗數來看,海外企業的併購增加6成,達到98宗,增速超過了全年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的2019年(111宗)。雖然數量少於日本國內企業的併購(943宗),但每宗金額為41億日元,大於日本國內企業(3.8億日元),由此拉高了整體併購金額。還出現了單宗交易金額超過100億日元的例子。
原因在於數位化的進步
併購額猛增的第一大背景原因是,隨著數位化的進步,發揮重要作用的實力型初創企業越來越多。在大企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人才選擇創業,在創業幾年內將企業價值提高到數百億~1000億日元以上,這樣的例子接連不斷,投資者對這些企業的成長充滿期待。
![]() |
第二個原因是海外資金的流動發生變化。海外的風險投資(VC)和機構投資者瞄準未來的大型IPO,紛紛「提前掐尖」初創企業。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也有海外資金意識到中國風險轉投日本的原因。
美國大型支付企業貝寶控股(PayPal Holding)將以3000億日元收購日本後付款支付企業Paidy。該公司的服務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消費者在購物網站無需使用信用卡也能購買商品。Paidy是日本為數不多的獨角獸企業(企業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但為了儘快成長,選擇加入美國大企業旗下。
![]() |
Paidy的支付服務在各大網購平臺可用 |
美國谷歌收購了涉足手機支付的日本Pring公司。收購總額預計為200億日元。谷歌通過收購在日本正式進入無現金結算市場。通過收購掌握一定業務模式和客戶基礎的新興企業,可以更快地進入日本市場。
直接談判增加
吸引海外投資者成為股東,還有利於企業推進全球化。開發「OLED」新材料的日本Kyulux公司從中國的上海浦東科技投資獲得了資金,並接收了獨立董事,將開拓中國市場。還有一些外資系諮詢公司等的人轉身成為初創企業的經營者,與海外投資者推進直接談判。
初創企業此前籌集大筆資金的門檻很高。很多日本國內投資者和大型企業都對投資持慎重態度,畢馬威等的調查顯示,2020年日本每家初創企業的平均融資額僅為5億日元,只有美國的3分之1。
GCA Technovation的代表久保田朋彥預測稱,「由於對國內IPO發行價的不滿,今後選擇併入海外企業旗下的案例或將增加」。如果未上市的情況下也能獲得大規模融資,就不會急於上市,可以更加從容地發展業務。
但是,很多聲音認為,日本國內的資金應該投向初創企業。如果依賴海外資金,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很難維持穩定的融資。為了使國內的養老金流向未上市股票市場,或讓大企業容易投資新興企業,需要放寬限制和完善稅制。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鈴木健二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