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伊波拉病毒的面紗
2014/11/04
尚無變異的證據
伊波拉病毒為長約1微米(微米為百萬分之一米)的帶狀病毒,通過血液等感染後將向細胞傳遞RNA(核糖核酸),也被稱為「RNA病毒」,與流感病毒屬於同一種類。
![]() |
伊波拉病毒(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供圖) |
此次的爆發規模比過去大的主要原因是,在人口較多的城市地區感染人數出現增多。目前尚無證據證明隨著病毒的變異,傳染力出現增強。部分醫生擔心伊波拉病毒能像流感病毒一樣通過唾液等「飛沫傳播」,但是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護士堀成美稱「如果通過飛沫傳播,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應該有更多患者染病」,持否定觀點。
有人因疾病而死亡,另一方面,約半數患者將恢復健康。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等對伊波拉持續流行的獅子山共和國的106位患者進行分析後發現。根據接受治療時的病人血液中的病毒量的不同,致死率存在差異。如果每毫升血液的病毒低於10萬個,致死率僅為30%;但如果高於這個數字,致死率將超過70%。杜蘭大學的謝非林(John Schieffelin)助教表示,「如果在發病後儘早治療,生命將能夠得到挽救」。
46歲以上致死率達90%
患者年齡越大致死率越高。在20歲以下,致死率不到60%,而46歲以上則超過90%。謝非林助教表示,「老年人經常患有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以及免疫力可能造成影響」。出現頭暈和腹瀉症狀的患者的病情都很嚴重。
有研究表明,由於決定體質的基因的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基於小鼠試驗中,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性疾病研究院(NIAID)的奧村敦研究員等人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觀察感染伊波拉病毒但症狀較輕的小鼠發現,修復血管基因的作用很大。奧村研究員表示,「可能有人在遺傳上抵抗力較強」。
世界衛生組織(WHO)10月29日宣佈,「新增感染有可能正在減少」。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應對措施發揮了效果。謝非林助教指出,「要根治伊波拉,需要儘早發現感染者並加以隔離,採取適當的醫療措施。這將是漫長的道路」。毫無疑問將成為長期戰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